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教育领域之际,新学期伊始,广东多所高校宣布完成DeepSeek-R1大模型的教育系统本地化部署,将这一国产AI大模型融入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服务场景,为师生提供智能化服务,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进入新阶段。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
教学与科研效率提升
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R1大模型(如671B参数的满血版)可处理复杂数学题、编程、长文本分析等高难度任务,助力教案自动分层生成、科研全流程加速。例如,华南师范大学通过AI平台实现师范院校教案库共建共享。
广东医科大学推出医学垂直领域模型DeepSeek-GDMU,覆盖临床及生物医药场景,推动“AI+医疗”跨学科发展。
校园管理与服务智能化
多所高校升级AI助手,如广东工业大学开发基于知识库的智能问数系统,广东财经大学建立学校知识库并接入WPS平台,优化师生日常服务体验。
二、数据安全与成本优化
本地化部署保障数据私密性
模型部署在本地服务器或算力平台(如华南理工大学开物成务科学计算平台),确保科研项目、校内数据不外流,满足教育系统对自主可控的需求。
降低使用门槛与成本
高校依托自有算力资源(如广东工业大学高性能平台)或校企合作(如中国电信天翼云),节省部署成本,师生可无限次免费使用,避免云端服务拥堵。
三、区域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
算力与模型能力共享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中国教科网华南节点,通过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算力共享平台,向省内院校提供DeepSeek后端服务,推动全省快速部署。
民办高校参与生态构建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等民办院校率先部署,探索AI在考试、管理等多场景应用,为民办教育智能化提供范例。
四、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革新
AI赋能自主学习与创新
高校鼓励学生善用AI工具(如编程辅助、文献分析)加强主动思考能力,而非依赖其完成作业。
产教融合推动技术落地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联合华为将DeepSeek接入教育信创适配中心,构建职教AI应用创新模式;深圳大学计划打造“AI+X”科研解决方案。
总结
此次大规模本地化部署不仅提升了教育效率与安全性,更通过区域协同和垂直领域探索,为全国教育智能化提供了“广东样本”。未来,随着校本知识库完善和学科交叉深化,AI或将重塑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与管理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