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纠缠,爱因斯坦口中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如今正在中华大地编织一张现实中的“心灵感应”网络。
上海交通大学陈险峰教授团队,联合上海电力大学李渊华教授团队,两支量子时代的“通信架构师”,成功构建了世界上首个四节点、300公里级的全连接量子直接通信网络。这一突破性成就,开辟了量子通信的新路径。
一、量子通信:信息世界的“绝对安全堡垒”
传统互联网在黑客攻击前屡显脆弱,量子通信凭借物理法则的守护,正构筑起信息安全的量子长城。
量子密钥分发(QKD):如同两位特工,利用量子纠缠生成只有彼此知晓的密码本,一旦被窃听,对方会立即知晓。
量子直接通信(QDC):更进一步,信息本身直接加载于量子态之上传输,无需预先建立密钥,将密信本身化作不可复制的量子态直接送达,从根本上杜绝了“窃听而不留痕”的可能性。
量子纠缠分发:这是量子通信的基石。两个或多个粒子形成纠缠态后,无论相隔多远,对其中一个粒子的测量,会瞬间决定另一个粒子的状态,这种“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正是量子网络实现超安全通信的核心资源。
然而,构建实用化量子网络面临三大难关:传输距离受限、网络规模难以扩展、多节点通信稳定性差。如同在湍急河流上,架设多座相互连接的浮桥,既要跨度大,又要承重强,还要彼此稳固相连,每一步都相当困难。
二、突破之路:300公里量子通信“组网”的三大战役
陈险峰与李渊华团队的研究,在量子通信的崇山峻岭间,开辟了一条坚实的通路,其突破性体现在三大关键战役的胜利。
战役一:架构革命——从“单线铁路”到“立体枢纽”
传统量子网络多采用星型拓扑,相当于所有列车必须通过中央枢纽站中转,效率低且枢纽压力巨大。
陈李团队首创全连接架构:四个节点(可想象为四座城市)间,任意两者都建立了直接的量子链路,好比构建了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任何两城间的车辆(量子信息)都能直达,无需中转。这不仅大幅提升了效率,而且模块化设计意味着新节点就像“插拔模块”般灵活加入,为将来构建覆盖城市、省份乃至全国的量子互联网,奠定了可扩展的物理基础。
战役二:光源远征——双泵浦技术照亮300公里长路
量子信号如同微弱萤火,极易在长途跋涉中被“噪声”的黑暗吞噬。
团队创新采用“双泵浦光参量下转换”技术,为信号配备了高精度、抗干扰的“量子信号发生器”,产生纯净、稳定、纠缠特性极佳的光子对。实验证明,即使在3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石家庄的直线距离)超远距离传输后,光子间纠缠的“默契度”(量子态保真度)仍高达85%以上。光子对成功抵达目的地的速率(光子对数到达率),稳定在300-400赫兹。这看起来不高,却为实际通信提供了坚实基础。经高效编码后,理论通信速率可达每秒数比特级别,且稳定地传递着加密的“摩斯电码”,在科研验证阶段已属重大飞跃。
战役三:守护“默契”——量子态重构与误差修正
多节点、长距离网络中,量子态的“默契”(相干性)极易受环境扰动而“失焦”。
团队建立了基于量子态重构的误差修正机制,在网络中部署了精密的“量子态校对员”。通过智能算法,实时监测传输后的量子态,精确诊断“失真”部分并予以修复。这一机制,显著提升了复杂网络环境下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信息在四通八达的量子高速路上安全、准确地飞驰。
三、双泵浦技术:量子纠缠的“精密引擎”
团队突破的核心动力,在于对光源——量子纠缠产生“心脏”的革命性改进。
传统单泵浦之困:就像单缸发动机,产生的纠缠光子对,亮度低、稳定性差、易受噪声干扰,难以支撑长距离、多节点组网。
双泵浦光参量下转换之利:
“双缸驱动”:利用两束特定波长的强激光(泵浦光),精准轰击非线性晶体,就像双缸引擎协同发力,极大提升了高品质纠缠光子对的产生效率和稳定性。
“噪声滤除”:独特的设计,能有效抑制晶体中杂散光和非线性效应产生的噪声光子,为信号通道安装了高效“净化器”,保障了纠缠光子对的纯净度。
“特性可控”:精确调控泵浦光的参数,精细调节引擎工况,可优化输出纠缠光子对的波长、带宽等关键特性,使之完美匹配长距离光纤传输需求。
正是这项技术,为300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提供了澎湃而纯净的“动力源泉”。
四、百年变局:量子互联网的大国雄心
上海交大与上海电力大学团队的这一里程碑式突破,绝非终点,而是开启了量子互联网时代的序章。
国家量子通信网络基石:全连接、可扩展的架构设计,为构建覆盖更广、节点更多、功能更复杂的国家级乃至全球量子通信基础设施,提供了关键原型验证。
安全通信的理想形态:量子直接通信的实用化,意味着金融交易、电网控制、政府通信等核心领域的信息传输,将获得基于物理定律的、无法破解的“绝对安全”保障。
量子计算网络化关键一环:未来强大的量子计算机,需通过量子网络互联协作。高保真、长距离的纠缠分发技术,正是实现量子计算资源共享(“云量子计算”)不可或缺的“信息高速公路”。
深远科学探索平台:大规模量子网络,本身就是验证量子力学基本原理、探索量子与引力关系等前沿物理问题的绝佳实验场。
五、荣耀背后是科学家的辛勤付出
每一项重大科技突破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陈险峰教授团队在量子光学与精密测量领域深耕多年,李渊华教授团队则在量子通信协议与系统实现方面具有深厚积累。两个团队的强强联合,是学科交叉融合催生创新的典范。
在实验室里,团队成员们与极微弱的光信号“纠缠”,在复杂的噪声中捕捉量子世界的“密语”。每一次参数调整,每一轮数据分析,都是对耐心的考验。他们面对的,是物理原理本身的深奥、工程实现的极致挑战,以及无数次失败后重新站起的勇气。正是这种对科学未知的执着追求,十年如一日的坚韧,才让300公里的量子“心灵感应”,从理论构想变为实验室中的现实之光。
上海,这座城市的灯火如星河倒坠人间,而在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深处,另一条由量子纠缠编织的星河正悄然延伸。陈险峰与李渊华团队在300公里距离上,成功构建的全连接量子通信网络,是一项技术指标的突破,也是人类对信息本质更深层次的掌控。
纠缠的光子穿越漫长春秋,四个节点在量子层面彼此感知,我们似乎已经触摸到未来互联网的脉搏。一个由物理法则担保安全、万物以量子态互联的世界正加速降临。这条300公里的量子链路,如同初代蒸汽机车的首次轰鸣,终将驱动人类文明驶向更为壮阔的信息纪元。
当量子纠缠在光纤中奔流不息,
当心灵感应不再是科幻呓语,
人类编织的无形之网,
终将笼罩整个大地——以光之名,以量子为契。
来自:量子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