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破局“大小医生”鸿沟
创始人
2025-07-18 11:41:49
0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北京商报)

“同一品牌的手术支架,专家操作的成功率可达70%,普通医生仅50%。”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联智创”)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秦岚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向记者描述了神经介入手术的残酷现实——在脑动脉瘤等生死攸关的手术中,材料相同,效果却天壤之别。过去十年,中国神经介入医生从几十人扩至数千人,但顶尖专家仍屈指可数。三维空间想象力和复杂血管塑形技术构筑了难以逾越的壁垒。医生们深陷反复试错循环:导管塑形不理想,退出重来;术中导管支撑不稳,材料脱落,手术只能终止……患者轻则需二次手术,重则面临20%的复发风险。

锚定行业硬核痛点

在强联智创的实验室,手术流程被层层解构。秦岚团队发现:决定一台神经介入手术成败的关键步骤往往只有1—2个。而最致命的痛点,正是医生徒手难以驾驭的“导管塑形”。

人脑血管如盘根错节的藤蔓,导管需在迂曲路径中一次性精准到位。塑形偏差1毫米,轻则反复操作刺激血管痉挛,重则捅落斑块或戳破血管。传统方式依赖医生在脑中完成三维转换:将血管影像转化为导管形状,再反推塑形钢针的弯折角度——这恰是多数医生的“技能天花板”。

“顶尖专家靠天赋和多年训练才能掌握,普通医生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这道坎。”秦岚坦言。强联智创的解法是用物理建模+AI仿真技术,计算出与患者血管完美贴合的导管最优形态,精度远超人手。

算法方案需落地为精准动作。强联智创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塑形手指”,解决了人手无法企及的精细操作难题。这只机械手指能在360度空间自由旋转,以微米级精度弯折塑形针。相较医生在手术台上凭经验反复调整,机器人确保导管一次塑形成功,到位后稳定支撑,为后续支架释放筑牢根基。

技术攻坚背后是艰难的国产化突围。秦岚透露,早期关键电机依赖进口,采购周期长、供应链脆弱。团队历时两年完成核心部件国产替代,如今设备国产化率已达100%。

AI辅助手术规划成功率超94%

秦岚介绍,平台利用先进的算法和软件,能够辅助医生进行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手术规划。以微导管一次性到位成功率为例,在AI辅助下,中年资医生的成功率可从通常的50%提升至94%以上,高年资医生成功率能从76%提升至96%以上,有效消除了医生年资之间的差异。

秦岚称之为“手术平权”:“AI把复杂步骤标准化,让基层医生也能作出专家级效果。”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手术成功率,还推动了手术诊疗方式的升级迭代,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除了手术规划,强联智创的AI技术还在辅助诊疗关键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秦岚表示:“我们希望通过AI来辅助关键治疗决策的选择,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辅助决策到底该保守治疗,还是该手术治疗,让患者获得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强联智创多年来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长海医院等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和知名三甲医院展开深度合作,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通过这些数据,AI的大数据预测模型能够综合年龄、性别、症状、有无家族史、影像表现等多维度信息,准确判断病人处于脑血管病的稳定期还是高危期,从而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相比医生单纯凭借经验判断,AI的诊断结果更加精准。

从实验室到手术室的跨越

早期技术路径屡屡碰壁:尝试过AR辅助塑形,终因精度不足放弃;探索3D打印导管,成本与实用性难以兼得。核心突破依赖底层技术的成熟——快速血管仿真建模得益于AI算力飞跃,精密机械手指则靠国内供应链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目前,强联智创已有两个产品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其中,核心系统UKnow手术计划软件已获批全国首张“AI+治疗”创新医疗器械三类证,这一产品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完成“手术方案”,如同为医生提供了一个智能助手,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精准性和效率。

另一个全国首个“AI+决策”的产品临床试验也已完成,预计今年内获证。从商业化准入到商业化落地,强联智创正积极推动AI医疗技术在实际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秦岚表示,公司接下来将继续投入更多资源,不断升级原创技术、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将更多AI技术与医疗场景深度融合,促进医疗行业向智能化转型和升级。

AI对医疗行业的改造远不止于技术层面,更在重构诊疗标准体系。谈及行业未来,秦岚指出,医疗AI已进入“深水区”竞争,技术硬实力、数据壁垒、临床验证能力构成三大核心竞争力。

近日,北京发布“人工智能+医药健康”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到2027年构建创新与应用并举的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成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应用高地和产业聚集区。文件在保障措施中专项部署“加速创新产品新增医疗技术服务项目立项、产品定价、入院结算”,直指AI医疗器械商业化的核心堵点。

“加速审批流程、推动数据共享以及优化医保支付等措施,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秦岚称,创新医疗器械需要双重认证。2022年软件取证、2023年底设备下线、2024年初耗材获批——整套系统完成药监认证耗时三年。但更现实的关卡是医保收费编码空缺。随着政策优化,创新产品的新增医疗服务收费编码预计8月底获批。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玩的犯恶心?《咚奇刚:蕉力全开... 7月17日发售的动作平台游戏《咚奇刚:蕉力全开》广受好评,但近日有玩家反映,在游玩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
Steam最新一周销量榜《边缘... Steam 2025年最新一周游戏销量排行榜出炉(2025年7月8日-2025年7月15日,无免费游...
做游戏好过做外卖,字节不装了 文|源媒汇 就在外界以为字节的游戏业务几近沉寂之时,业内又传出其扩张的消息。 据知情人士爆料,字节...
宇树科技IPO 人形机器人上市... “宇树启动上市辅导”,备案信息曝光的7月18日傍晚,这8个字在科技圈刷屏。 2016年8月成立,20...
快速检测呕吐毒素仪器有哪些 在食品安全领域,呕吐毒素作为谷物及饲料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其快速检测需求日益迫切。当前市场上涌现出多款...
“吃粗粮”的催化剂问世 氢能,被誉为未来清洁能源的“明星”,正引领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然而,一个巨大的瓶颈阻碍着它的广泛应用...
原创 用... 用一把烙铁,花三个月时间,你能搞出什么名堂? 这位网名叫 MINT 的小哥,从零纯手搓了个 CPU ...
《InZOI》重点更新8月发布... 近日《InZOI》游戏总监Kjun在Steam社区透露,将在8月更新中带来多项重点内容。此次更新的核...
中手游与哔哩哔哩再次合作,官宣... 来源:新浪证券 7月21日,中手游正式宣布与哔哩哔哩(B站)达成合作,将共同开发国民级IP《仙剑奇侠...
超9000万元!“人形机器人第... 人形机器人领域中标纪录再创新高。 7月21日消息,据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近日发布的《机器人设备采...
印媒:首款“印度制造”芯片今年...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印度首次押重注于半导体领域。 据印度《经济时报》18日报道,印度首款国产芯片将于...
黄仁勋为何与这家国产AI模型创... 7月18日,英伟达(NVIDI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单独会见了中国大模型初创公司MiniMa...
经典游戏《糖果传奇》开发商上百... 快科技7月21日消息,据报道,《糖果传奇》(Candy Crush)开发商King近日传出了裁员的消...
24-25赛季FLL科创挑战活... 2025年7月12-13日,由陶行知教育基金会与FLL中国区组委会联合主办的2024-2025年度乐...
首款“印度制造”芯片今年问世,... 印度首次押重注于半导体领域。 据印度《经济时报》18日报道,印度首款国产芯片将于今年问世,同时6家半...
汉源高科千兆4光24电二层管理... 来源:汉源高科光纤收发器工业级交换机 在当今这个风起云涌的工业4.0时代,制造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
大模型越来越强,上海也努力让大... 大模型“考生”数量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呼唤更专业、公正、开放的“统一考试”——这不仅是技术发展的...
梦幻西游:69罕见力天宫,5件... Hello大家好,我是浩仔! 关注浩仔,每天给你带来最新梦幻西游游戏资讯! 以下点评仅代表个人意见,...
14.9% 高技术制造业“一马... □本报记者 陈辉 瞄准高科技,追求高效能,迈向高质量。 从洛轴下线直径22米的全球最大辗环机全系列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