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 览
学界头条
1.打太极练瑜伽可有效改善睡眠
图源:Shutterstock
发表于《BMJ 循证医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太极、瑜伽、快走、慢跑等运动可能是改善睡眠和缓解失眠的有效自然手段,效果甚至可与药物及心理疗法媲美。
该研究通过网络荟萃分析,纳入截至 2025年4月的22项随机临床试验,涉及 1348 名参与者及 13 种失眠干预方式,其中 7 种为运动干预,包括瑜伽、太极、快走或慢跑、有氧结合力量训练等,干预时长 4 至 26 周。研究采用 PSQI、ISI 等量表及主客观指标,评估总睡眠时间、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等关键指标。
结果显示,太极在几乎所有指标中表现最佳,可使总睡眠时间增加超 50 分钟,入睡潜伏期缩短约 25 分钟,且改善效果可持续长达 2 年。瑜伽能使总睡眠时间增加近 2 小时,睡眠效率提升近 15%。快走或慢跑则可显著降低失眠严重程度,评分减少近 10 分。研究者指出,瑜伽通过专注身体感知、控制呼吸和注意力训练,可能改变大脑活动,缓解焦虑和抑郁,从而改善睡眠。太极强调呼吸控制和身体放松,能降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抑制过度唤醒。步行或慢跑通过增加能量消耗、降低皮质醇水平、促进褪黑素分泌和深睡眠,改善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https://scitechdaily.com/this-ancient-practice-beats-pills-for-sleep-and-science-backs-it/
2.NIH新规限制科学家一年只能提交6份申请
图源:Lydia Polimeni/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25年7月18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新规,宣布将科研人员的年度申请数量限制为6份,涵盖初始申请、重新提交、续期及修订申请。同时,该政策明确禁止使用生成式AI撰写申请,并将借助最新技术检测 AI 生成内容,一旦发现违规,可能移交科研诚信办公室处理,已获资助者或面临处罚。
NIH新政可能源于对AI生成提案的担忧。此前,一位首席研究员在单一轮次提交了超40份疑似AI生成的申请,引发关注。这项新规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批评者认为,限制申请数量可能损害急需资助的研究人员,尤其在NIH因政治原因冻结或取消资助、预算面临削减三分之一的背景下。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家Mariya Sweetwyne指出,新规未区分单一研究者与多位首席研究员的合作申请,可能扼杀团队合作。该政策将于9月25日生效,但是是否真的实施尚待观察,此前不乏类似政策受到学界强力反弹而取消的先例。
参考来源: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fearful-ai-generated-grant-proposals-nih-limits-scientists-six-applications-year
前沿研究
3.能“吃材料”自我成长的机器人出现
机器人自组装成两个二维形状——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三角星——然后形成一个三维四面体。
图源:Sci. Adv.(2025).DOI:10.1126/sciadv.adu6897
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能够“生长”、“自愈”并能适应周围环境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通过“吞噬”其他材料而变得更大、更强大——这个过程很像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开发者表示,未来的机器人除了自主性的人工智能外,还需要自主性的身体构建能力来完成任务。
这种名为“Truss Link”的机器人是一种磁性连接杆件,能够以多种角度自由组合,实现结构扩展、收缩与重构。实验中,单个模块可自组装成二维形状,并进一步演化为三维结构,形成具备特定功能的复杂机器人。例如,一个由四面体组成的机器人在加入额外链接后,像手杖一样提升其下坡移动速度超过66.5%。研究团队设想,未来将构建一个由这类机器人组成的生态系统,能够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主维护、成长并适应各种未知任务和环境。这种仿生策略为实现具备长期适应能力的自主机器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路径。
参考来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u6897
4.可重复性最高的领域之一是果蝇免疫学
图源:Pascal Goetgheluck/SPL
可重复性危机是对科学成果过度泛滥的直接反应:每年数百万篇论文所宣称的数百万项成果,真的可靠吗?许多研究项目曾经证实很多领域的结果确实不太靠谱:例如,2015年有报道称,100 项心理学研究中有超过一半未能复现;2025年,一个由56个研究团队组成的联盟对数十项巴西生物医学研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能够重复的实验不到一半。
当然,正面榜样也是有的:在近期发表的两项预印本研究中,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遗传学家对果蝇免疫学领域从1959年至2011年间发表的400篇论文进行了评估,其中包含了1006项有关果蝇免疫学的论断,包括2011年因果蝇免疫反应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朱尔斯·霍夫曼的论文。
在这项分析中,他们查阅已发表的论文,寻找支持或反驳每个主张的后续研究。他们并非寻找那些精确复制了实验方法或重现了相同效果的研究,而是寻找这些主张是否被其他研究作为前提产生了新的进展,是否能使用更现代的技术广泛重现,或者在当今该领域知识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些主张是否仍然经得起推敲。结果表明其中61%是完全可重复的,只有7%受到质疑且无法复现。
参考来源:
5.自然重力线索促进人类视觉运动感知
作为地球环境中最基本且恒定存在的物理量,重力不仅决定了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规律,也深刻塑造了人类的知觉与认知方式。随着人类向太空进发,可能在失重或微重力环境中长期驻留,探究地球自然重力环境下产生的先验知识对视觉感知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关于这种“重力先验”是否以及如何作用于人脑对复杂运动信息的感知,仍缺乏系统性研究。
近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蒋毅研究组科研人员创新性地将重力加速度线索引入经典的“一致性运动感知”任务,首次揭示了视觉系统能够自动提取并利用局部运动中包含的自然重力线索,显著促进对整体运动模式的感知。研究团队通过五个系统实验,利用心理物理法,比较了自然(1g)与反转(−1g)重力条件下人们从随机运动(噪音)中分辨一致性运动(信号)的知觉阈值。实验结果表明,无论背景噪声是否包含加速度、点的存在时间持久或短暂、刺激场景在虚拟坐标系(计算机屏幕)或真实世界坐标系(全尺寸投影)中呈现,人们始终更容易整合并辨别符合自然重力作用的运动信号。
这一发现将重力对运动加工的影响从单一物体的外在运动轨迹估计扩展到复杂运动场景内部整体运动模式的辨别,表明对地球重力作用的先验知识已深深嵌入人脑的“内置模型”,作为一种稳定的加工锚点,促进人类对自然运动刺激的感知。这些发现加深了对人类知觉如何适应地球重力环境的理解,并为未来探索长期暴露于太空失重等条件下视觉运动知觉面临的潜在改变提供了科学基础。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