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为进一步深化数据要素在各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持续挖掘数据要素应用赋能优秀成果,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大河财立方联合推出“数据要素×”大赛河南分赛获奖项目回访系列报道。通过采访往届代表项目,跟踪数据要素落地应用、成果转化及创新发展等情况,展示我省在数据要素领域的创新实践,也为今年参赛团队提供经验与借鉴。
【大河财立方 记者 李雯雯 实习生 焦贤哲】“中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而且患者大多为鳞状细胞癌,这跟国外以腺癌为主的情况完全不同,所需要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大区别,但一直以来,国内临床诊疗却长期参考国外经验。”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刘轲介绍,在此背景下,该院以数据要素为核心驱动力,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全院级科研平台,通过整合区域医疗数据推动信息共享与诊疗能力提升,开启食管癌本土化诊疗的创新探索。
该院“数据要素创新应用推动专病精准医疗”项目在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河南分赛中获得医疗健康赛道一等奖。
“为了探寻食管癌高发原因,在高社干院长的带领下,我们连续4年在春节期间前往河南安阳、濮阳、新疆等地开展流行病学调研,累计收集数千例样本。”刘轲表示,经过对样本的系统研究,该团队率先发现口腔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是食管癌的重要诱因。
此后,依托国家疑难重症能力提升项目,河科大一附院整合自身及南阳市中心医院、安阳市肿瘤医院三家医院超10亿条食管癌诊疗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建成食管癌专病标准数据集,并联合上海森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搭建多中心医学数据研究平台,将临床数据转化为可深度分析的科研资源。这些标准化数据如同“数字病理切片”,让每一例患者的诊疗记录都成为破译疾病的密码。
刘轲说:“依托多中心数据库,我们在微生物、细菌、单细胞转录组三个层面发现了多个食管癌高危因素,开发了食管癌快速检测试剂盒,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也显著提升了检测准确率。”
基于此,该团队进一步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方法,深入挖掘食管癌相关基因数据,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建立了食管癌预后预警系统。刘轲介绍,受检者通过检测试剂盒获取标记基因表达值与Pg检测结果后,系统可快速计算出其患癌风险及预后时间,在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据了解,该团队已将相关研究成果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在药物研发领域,河科大一附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食管癌仿生器官芯片。据了解,器官芯片就是在巴掌大小的芯片上,构建出模拟人体环境的空间,通过向其中引入相关细胞,形成可部分复现人体器官功能的仿生微生理系统。芯片通过模拟药物的重复给药效应,可精准模拟人体对药物的真实反应,替代传统动物实验,为食管癌靶向药物开发提供全新路径,研发效率提升至少30%,同时大幅降低经费成本。
在诊疗流程智能化方面,河科大一附院在门诊医生站增加AI智能问诊功能,通过拾音设备基于医患自然对话智能识别症状主诉、既往史、过敏史等交互数据,系统可自动生成结构化问诊病历,智能推荐诊断、检验检查项目及用药方案,单个患者问诊效率提升40%。智能病程管理将出院小结生成时间从30分钟压缩至5分钟。患者智能语音随访系统则通过优化随访流程,为患者提供全周期、个性化的便捷诊疗服务,显著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患者体验。
通过整合区域医疗数据,河科大一附院搭建的多中心研究平台已实现南阳市中心医院、安阳市肿瘤医院等机构的食管癌患者信息共享,带动基层诊疗能力提升。刘轲表示,团队正着力研发食管癌专病智能问诊AI大模型,未来将持续深化AI技术与数据的融合,为医疗行业智能化发展贡献更多宝贵经验与创新力量。
责编:刘安琪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