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张守营
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挂牌成立“人工智能局”的城市,并非北京、深圳,而是温州。为何是它?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抓好贯彻落实,确保落地见效。
9月3日,温州市人工智能局正式揭牌,这是全国首个市级人工智能管理机构。
温州向来以务实敢闯闻名,此次率先设立人工智能局,为何?
经济基础支撑创新胆识。温州以民营经济活跃著称,从家庭作坊到国际市场,温州企业展现出强大的竞争与适应能力。较为充裕的地方财政与民间资本,为政府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底气。面对人工智能这样的高投入、长周期领域,温州具备尝试的资本与耐心。
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温州传统制造业,如鞋服、打火机等,经过数十年发展,面临利润收窄、竞争加剧的挑战。推进“机器换人”与数字化改造,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意识到,支持企业智能化转型,不仅关乎产业未来,更是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设立专门机构,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符合本地现实需求。
灵活高效的行政体制。相比层级复杂的大城市,温州行政结构相对扁平,决策链条短、响应速度快。从提出设想至机构挂牌,周期较短,体现出地方高效执行与务实作风。这种“小快灵”的治理特点,为创新试点提供了制度土壤。
以机制吸引人才与企业。面对高端人才引进难的问题,温州通过设立专职机构,表明政策决心与长期投入的意愿。给予编制、预算与应用场景支持,旨在搭建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实体平台。此举不仅为了提供服务,更是向市场释放清晰信号:人工智能是温州重点发展方向。
务实导向与快速响应。挂牌只是开始,关键在落实。据称,成立当天已有企业上门咨询技术改造事宜。需求对接、方案论证、政策配套等工作同步推进,显示出机构设置紧扣实际应用,强调效率与解决问题。
先行先试的探索心态。创新尝试难免伴随不确定性,温州采取“先行实践、逐步完善”的策略。倾向于在行动中调整优化,而非等待完美方案。这种探索模式,与其民营经济长期以来敢闯敢试的精神一脉相承。
区域创新的示范意义。温州的做法,为中小城市发展高新技术提供了参照。它表明:并非只有一线城市才能布局前沿领域,关键在于能否结合本地实际,果断决策、有效推进。温州成立人工智能局,可以视为一次区域创新治理的试验。其效果尚待观察,但这一举措本身,已引发广泛关注。
温州这一步,意味着什么?或许正如温州人曾以打火机点亮全球市场微光一样,他们再次以机构创新,点燃了区域转型的一簇火花。能否形成燎原之势,仍需时间检验,但首个试点所传递的勇气与务实,已值得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