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唐远清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闻回放
近年来,国内外多个大模型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此生成的AI助教、虚拟实验室、语言工具等纷纷落户大学,在与高等教育的融合中不断迭代。从“子曰”“师云”,再到如今的“人机共生”,如何将AI技术科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怎样助力青年大学生更加主动地学、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
主持人语
当大学生遇上大模型,一场教与学的变革已然向我们走来,大学生学习中是否该运用人工智能(AI)、如何运用AI的争议愈发引人关注。如何理性看待AI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大学课堂在AI浪潮冲击下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学生学习是否会过度依赖AI?面对诸多争议及疑问,理性讨论尤为重要。
明确边界,让人工智能高效助学
刘宇博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生)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本质上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智能分析学习数据、优化教学流程,AI能够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反馈,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
然而,技术并非万能良方。过度追求效率和便捷,忽视学生思维深度的培养,教育终将沦为“流水线作业”,失去其本应承载的价值。对于某些学生来说,AI的帮助或许不仅无益,反而成为“偷懒神器”,助长了逃避学习与思考的倾向。长久过度依赖算法,最终将会导致学生深度思考能力的丧失。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本身也不仅仅是“一问一答”的知识传递,人格的塑造、个性的涵养与好奇心的培育都是教育极为重要的目标。
破解这一困境,需从多方面入手。首先,高校应明确“AI助学”的使用边界,正如复旦大学等院校早已出台规定,禁止学生直接使用AI生成论文正文,并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审视AI输出的内容。其次,学生应树立责任意识,认识到AI仅仅是辅助工具,而非答案的直接生成器。在利用AI完成机械性任务时,学生应主动思考其逻辑合理性,并在创造性环节回归独立思考。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融合,无疑既是一个充满无限机遇的广阔舞台,也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与其在利弊之间无休止地争论,陷入毫无意义的纠结,不如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教育的本质——用心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个体。青年一代的茁壮成长,既需要巧妙善用技术这一强大的 “器”,更需要在磨砺中锻造思维这一深邃的“道”。只有在汹涌的技术浪潮中,明确合理边界,我们才能够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