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6日消息(记者卢海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近日发布。《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3000家,独角兽企业超10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推出10个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孵化器,形成“场景应用最开放、算力供给最普惠、产业生态最健全、创新创业最便捷”的产业发展环境。
人工智能与城市深度融合有哪些拓展与探索方向?经济之声《财经态度》采访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鹏。
《行动计划》提出,加速推进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扩大开放“城市+AI”应用场景。王鹏解读,深圳将通过三个维度推动人工智能与城市运行的深度融合。一是AI全域应用覆盖医疗、交通、能源、智能制造等城市全领域,实现跨领域系统整合与泛在融合;二是全时服务突破时间限制,依托实时数据处理与持续学习能力,保障全天候灵活响应;三是全场景应用打破行业壁垒,贯通生活工作多维度场景,通过场景化智能适配与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这三者通过技术协同与生态互补,共同构建起城市智能体的框架。
如何拓展“城市+AI”的应用场景?王鹏举例,在政务服务领域,以AI政务办事助手为核心,通过大模型技术优化咨询、受理等环节,提升智能客服意图识别与精准应答能力,缩短办事周期、优化服务体验并强化政策执行有效性;在“万物智联”领域则以智能家居、智能驾驶等终端产品为突破,通过场景化互联技术推动生活品质升级与产业转型,助力传统行业智能化改造并增强国际竞争力。
《行动计划》提出,丰富发展人工智能终端产品,研发推出AI手机、AI平板、AI电脑、AI眼镜、智能可穿戴等爆款智能硬件产品。王鹏分析,智能手机将通过集成高性能AI芯片与复杂算法,实现语音、手势及眼神等多模态交互,支持环境自适应调节、应用智能推荐等主动服务能力;AI眼镜将深度融合VR/AR技术,拓展为集高清影像交互、实时翻译导航、远程协作于一体的生产力工具,覆盖教育医疗等垂直场景。这两类设备将突破孤立形态,通过跨端协同形成服务生态闭环,构建以语义识别理解为核心的人机协作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