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鹤鹏(苏州大学)
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政道先生逝世,享年97岁。自李先生逝世以来,学界和公共舆论场都有很多深切的缅怀。但在描述其学术生涯和社会影响的时候,也存在一些偏差。例如,有人认为李先生最为标志性的成就——由其发起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不过是一个美国人发起的吸引中国人为美国科学服务的项目。
这样的描述,实际上歪曲了CUSPEA的本意和实际效果,值得略微重新梳理和澄清。也以此借李先生标志性的成就CUSPEA来表达我们的纪念。
在1979年-1989年间,中国通过CUSPEA,共选拔派遣了900多名学生到美国攻读物理专业,其中大多数人获得了美方的全额奖学金或学费全免的待遇。在他们之中产生了12位科学院院士,100余人次获各类国际科技大奖,300多人次在国际科技组织中担任职位,还有400多位成功的高科技发明家或企业家。
但在纪念李政道先生仙逝之际,比细数CUSPEA产出更有必要的,是探讨李先生在发起和运作CUSPEA中所体现的科学国际精神与爱国情怀的统一。
据科学史家、加州州立大学王作跃教授的研究,包括李政道、杨振宁在内的多位华裔物理学家在推动中国科学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李政道先生一直在积极关心中国科学的发展,在美国总统尼克松1971年解除美国人访华禁令后的次年,李先生就回国访问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接见。其后,他又多次回国,并在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后立刻开始倡议和组织CUSPEA项目。
站在今天的角度反思,当时中国经济百废待兴,中美生活水平差距巨大,可以想见,当时把最优秀的学子们送出国,其中肯定会有大批学成后滞留不归。难道李先生,以及中方管理此事的时任中科院副院长严济慈先生等人不会担心?
相信李先生、严先生等人当时一定面临着这样的指责和压力。然而,他们坚定地推进了这个项目,并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等中央领导的支持。毫无疑问,除了中央领导的信任、美国大学的支持外,李先生的坚持也与他对科学国际化及科学家爱祖国两者相统一的理解有关。
李政道先生多次强调科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通过国际合作来推动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他同时也认为,科学家有义务为国家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种观点在他的一生中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论中,也体现在他积极推动中美科学交流和合作的实践中。
据报道,在CUSPEA运行期间,李先生先生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要用在这个项目上,亲笔撰写推荐信,联系美国大学接受中国学生并说服其提供奖学金,甚至要帮助入选的中国学生亲笔填写各种美国要求的表格。很难想象,一个如李先生这样声名显赫的诺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如果不是出于对培养祖国未来科学人才的热爱而是出于功利考量,会如此地投入。
李先生对中国科学的贡献,远不局限于CUSPEA。在推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中国科大建立少年班、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李先生都孜孜不倦地建言献策甚至在项目设计中亲力亲为。而对所有这些项目的推动,都与他对中国科学要与世界积极交流合作的信念分不开。
今天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中国科学产出已经牢牢地处于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的位置,然而我们也遗憾地目睹了中外科技合作特别是中美科技合作遭遇了越来越多的困难。无疑美国出于政治目的的排斥是主要原因。我们希望,纪念李先生、重温他在推动CUPSEA和其它项目中体现的科学的国际精神和爱国情怀的统一,能让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继续或返回国际合作,而这种合作,最终也会持续推动中国科学不断取得创新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