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仪式现场
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从山顶到海洋”科技成果科普巡展启动仪式在重庆市自然资源科普馆举行。
此次巡展聚焦自然资源各领域取得的典型科技创新成果,用科普的形式加强对其宣传推介,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篇章。
巡展将持续2个月,邀市民前往免费参观,探秘“从山顶到海洋”的变迁。
展览现场
此次巡展共展出179件展品
本次展览以“从山顶到海洋 科技引领未来”为主题,系统展示自然资源领域“从山顶到海洋”的科技创新辉煌成就。展陈空间共1500平方米,展出展品共179件,其中实物模型、多媒体视频分别为121件、58件。
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何广顺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实施以“三深”为引领,以“五系协同”的技术体系为主体的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战略,形成了“从山顶到海洋”的创新发展格局,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跨越。要将科技元素融入自然资源管理、产业升级,要推动大中小学联动,通过科技周、科普竞赛等活动,培养更多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
近年来,重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加快推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全力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成为全国示范样板,重庆云阳成功获批世界地质公园,重庆秀山“从鱼到人”2项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在《Nature》同期发表,建成13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普基地,打造“自然巴渝”科普品牌,推动形成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良好局面。
将展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模型
自然资源部科技司司长冯文利介绍,本次展览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系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深地、深海、极地、深空领域等取得的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如“松科二井”“梦想”号大洋钻探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中国南极秦岭站、雪龙2极地考察船、陆海卫星等模型。
展览还展示了科技创新服务“两统一”职责和“五系协同”技术创新体系的实践成果,从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的“山水工程”,到智能化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守护巴渝百姓安全;从耕地保护的红线坚守,到海洋资源开发的蓝色突破,每一份创新都在诠释“科技赋能发展”的真理。
国土调查云平台展示区
在国土调查云平台展示区,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国土调查云”是自然资源部集成应用“3S”和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面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及相关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工作平台。
重庆分中心是全国首家国土调查云省级分中心,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承建。重庆分中心已建成全市“市、区县、乡镇”调查监测数据快速分发、调查、监测、核实为一体的调度网络和平台;整合规范二十余年来6大类500TB调查监测数据,全面摸清重庆自然资源家底;构建统一举证共享库,实现举证成果“一举多用”,全部6000万举证成果无障碍流通、共享,复用率50%以上,极大减轻基层负担。
展览现场
巡展持续2个月
“从山顶到海洋”科技成果科普巡展由自然资源部主办,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地质博物馆、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承办。此次巡展将持续2个月,面向市民和游客朋友免费开放。
当天下午,主办方还同步组织开展了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菊兴以“铜,来自何地,去向何方?——踏遍青山人未老,这边铜矿正好”为题走进重庆大学,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熊盛青教授、中国极地研究所唐尧博士分别以“科技‘透视’地球”和“来自极地的故事”为题,走进重庆八中宏帆中学校,向大中学生普及自然资源领域科学知识,传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
新闻多一点>>
2025自然资源主题赛启动
启动仪式上,还发布了2024“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自然资源主题赛获奖作品并颁奖,同时宣布了2025自然资源主题赛(简称)启动。院士、行业学会和中学生代表共同宣读了世界地球日倡议书。
据了解,“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自然资源主题赛由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主办,讲好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故事。
2024自然资源主题赛在第55个“世界地球日”全国主场活动上启动以来,共征集到参赛作品237件(不包括海报作品),初步评选出176件(其中纪实类88件,创意类60件,剧情类28件)入围展播作品。通过初审、入围展播、网络投票、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评选出获奖作品并颁奖。
获奖作品多角度、多层次讲述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故事,生动展现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大场景。
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