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 河北共青团 ” → 点击右上角“ ... ” → 点选“ ★”, 为河北共青团,以后找团就方便啦!
青春因磨砺绽放绚丽光彩
人生在奋斗中实现价值升华
在上期的【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中
我们认识了河北工业大学的吕宏虹
她毕业于南开大学
现在是河北工业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时也是一名
扎根雄安新区生态建设的科技工作者
点击查看此前报道
今天
让我们继续走进
【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系列
认识来自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
大四学生吴圣堃
从田间地头萌生旱厕改造想法的青涩少年
到以多元实践投身时代浪潮的大学生
他的成长之路
既是从认知萌芽到厚植深耕的觉醒历程
亦是青春小我与时代大我的共振轨迹
接下来
就让我们一同了解
他的青春故事吧
把青春燃烧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大四学生 吴圣堃
“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习近平总书记常常以自身成长经历勉励青年,这些殷殷嘱托鼓舞着我在逐梦路上步履铿锵。我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小村庄,家乡旱厕的种种不便深深烙印在童年记忆里,也在我心中埋下了求变的种子。高中一入学,酷爱手工的我便加入了学校创新实验室,设计出“管道清淤”简易装置和旱厕改造基础模型,自此踏上探索实践之旅。
2021年进入大学后,我借着学校科创活动契机,结识了二十多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同投身乡村旱厕改造。刚起步时,专业知识的匮乏、基础数据的缺失、落地转化的痛点成为我们探索路上的“拦路虎”。为破解困局,我们从零出发,在零下25℃的东北农村踩着积雪记录旱厕结构,在近40℃的广东村落顶着烈日测算参数。当91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紧握我的手说“一定要坚持下去”时,我更加确信:扎根泥土一定能绽放光芒。三年来,我们的足迹遍布了14个省份的147个村落,在大量实地走访、数据分析、村民访谈的基础上,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农村旱厕冬季易结冰、夏季蚊虫滋生、粪污清理不便等问题,提出了“政府主导建设、村集体协调维护、村民参与反馈”的可持续改造方案,并设计出了固液分离装置和内循环免水冲装置。同时,为了验证项目的市场效益和运营前景,我带队反复打磨项目并参加了多个创新创业大赛。在第十七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斩获国家级一等奖和最佳人气奖;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从几十万个项目、千万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凭借“扎根乡土、紧扣民生、模式新颖”等优势荣获“挑战杯”全国金奖,成为河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本科生团队。
这些荣誉背后,是大学生勇于创新求变的生动实践,更是我们青年一代服务基层的执着追求。因为目睹过母亲在偏远农村任教时孩子受教育的状况,经历过张家口洗马林小学两位老师守护二十多个孩子的场景,我深知教育才是乡村学子改变命运的希望。三年来,我用勤工俭学和兼职家教赚来的两万余元收购了近两万本闲置教辅资料,全部无偿捐赠农村学校,当老师握着我的手说“这些书能让孩子们少走半年弯路”时,我相信用青春践行的每一份努力,都能成为照亮乡村的一束光。更让我欣慰的是,一位受助同学考上“双一流”高校后对我说:“哥哥,我也想把这些书传给其他需要的人。”这份爱心的传递,正是青年影响青年最动人的延续。
很多同学都说我闲不住、爱折腾,但我始终认为年轻人真正选择了“自找苦吃”,才会明白“折腾”里藏着比“躺平”更滚烫的答案。作为青年大学生,我始终牢记总书记“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教诲。无论是在知识求索的课堂,还是在实践淬炼的田野,我始终以主动求变的姿态突破成长边界。在学业上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国家奖学金并推免至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在创新实践中参与腾讯视频号算法优化项目,多重身份的历练让我形成了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思维。面对师长“是否辛苦”的询问,我的回答始终坚定:“不苦!”这种“自找苦吃”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一代应有的担当。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站在新的起点上,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乡村振兴的田野、科技攻关的实验室、教育公平的讲台,都是我们建功立业的主战场。我坚信,只要永葆赤子之心,脚踏实地奋斗,就一定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最绚丽的青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