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在深圳某小学科学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正在汇报“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应对城市内涝”这一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案:有的通过建模预测降水量,提高城市内涝预警准确度;有的通过数据分析,提出调整社区义工数量分配方案,提升预案有效性和社会公平性……
正如这所学校的实践,面对迅猛发展的智能技术,我国各地各校正在积极探索多途径开设、开好人工智能课,但受限于环境条件、师资力量等,还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问题。从人才培养层面看,协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培养视野开阔、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小学需要重点关注“如何做”。
首先,需要重新考虑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是科技、人文交叉和知识相关。目前,有学校提出“以数字素养为基石的课程体系”,以学习人工智能技术为切入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程体系中包含数据意识、信息判断力和人机协作素养培养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反思技术的人文教育;又如北京某中学提出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无论是突出数字素养还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础,这样的课程体系设计都体现了“技术认知—社会体验—情感思考”三个维度的课程体系设计初衷,有利于培养学生善良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在知识相关的基础上推进跨学科教学设计。当前,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及对人才创新的要求也更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学科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并同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文,让学生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主动使用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方法,在交叉中建构新的认知框架。
在江苏苏州一所中学的地理项目式学习中,教师以当地农业发展为主题,设计了四项任务:了解发展历史、探寻发展条件、思考发展困境和提出发展之路。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学生分析土壤成分、记录降水量和日照时长,当学生遇到专业性问题时,大模型还可以给予及时答复,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土壤、气候的分析,理解了当地农业为何选择种植茶叶。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大模型辅助下进行素材深度整理,了解了苏州茶文化及中国茶文化历史。学习过程看似顺理成章,但背后是教师用心的教学设计,在问题探究中引导学生使用技术解决问题,并探索背后的科学原理、人文背景。
最后,需要强化以价值引导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就价值引导而言需要从两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引导学生理解“技术为何而用”“为谁所用”。在中小学科技教育中,亟须通过课程引导学生在使用技术的同时思考其边界、责任与影响,避免陷入“工具崇拜”或“数据迷信”。如面对AI生成的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转化为启发性问题链,引导学生反思人机思维的不同及如何更好协同合作,在情感教育、人格塑造等人文维度提供AI难以模拟的共情沟通与价值引导。二是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中国DeepSeek(深度求索)现象在世界造成轰动效应,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除了人才源源不断的创新外,更需要人才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科技是硬实力,人文是软实力。科技保障着国家经济的力量,文化推动着社会文明发展,教育则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发挥着支撑作用。中小学要从教育本质出发,以课程设计推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浸润,培养学生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为强国建设提供厚实的人才培养“沃土”。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6日 第04版
作者: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