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钱亚光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柴文静
当地时间2025年8月20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的一则关于Meta的消息震动全球科技圈——其新成立的人工智能部门正式暂停招聘,不仅停止面试新候选人,还宣布将重心从疯狂挖角转向内部员工整合。
要知道,这家企业半年前才以“四年3亿美元天价薪酬包”从OpenAI挖走核心研究员,如今突然踩刹车,背后是3200亿美元全球AI总投入、超百万人才缺口与纳斯达克指数单日大跌1.4%的复杂棋局。
这场持续近三年的全球AI人才争夺,终于暂告一段落,但它留下的行业洗牌、资本泡沫与人才重构难题,才刚刚开始浮现。
01
AI人才争夺三个阶段
这场席卷全球的AI人才争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预热-引爆-全面战”三个阶段,最终以Meta暂停招聘画上阶段性句号。
预热期(2023-2024年):理性竞争阶段
此时AI人才争夺仅集中于OpenAI、DeepMind等少数领先企业,薪酬水平虽高于传统科技岗位,但仍处于“理性区间”——顶尖AI工程师年薪约50万-80万美元,尚未出现天价挖角现象。竞争焦点主要围绕“基础模型研发人才”,企业更倾向于内部培养而非外部挖人。
引爆期(2025年1-5月):Meta改写游戏规则
2025年初,Meta CEO马克·扎克伯格宣布“战略大转向”:将公司重心从元宇宙全面转移至人工智能,并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Superintelligence Labs)”——这一举措直接引爆全球人才战。
Meta投资143亿美元收购Scale AI的股份,主要是为了聘请创始人Alexandr Wang担任超级智能实验室的首席人工智能官▼
据Meta内部知情人士透露,为了快速搭建团队,Meta开出“颠覆行业”的薪酬条件:向顶尖研究员提供四年3亿美元薪酬包,AI工程师年薪区间达18.6万-320万美元,部分顶尖科学家年薪甚至突破1000万美元。
领导苹果公司100人基础模型团队的庞若鸣,于今年7月加入Meta,据报道其薪酬方案在几年内将超过2亿美元▼
更具冲击力的是其精准挖角策略:不仅从OpenAI挖走数十名核心员工,还以2亿美元高薪吸引苹果AI团队负责人庞若鸣(Ruoming Pang)加入,直接冲击苹果自研大模型与Apple Intelligence项目进度。
这一行为引发连锁反应,谷歌、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纷纷跟进,人才争夺正式进入白热化。
全面战至暂停(2025年6-8月):巨头混战与降温信号
自2025年6月起,竞争进入“全面战争阶段”。
Meta公司的校园烧烤餐厅是21世纪10年代硅谷上一场大规模人才争夺战中,科技公司用来吸引工程师的众多福利之一▼
Meta单周从OpenAI挖走8名核心研究员,包括深度参与GPT-4训练架构优化的赵晟佳(Shengjia Zhao)、OpenAI感知团队领导人余家辉(Jiahui Yu)。
与此同时,OpenAI提供了超过200万美元的留任奖金和价值超过2000万美元的股权计划,以阻止员工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
据报道,作为回应,谷歌DeepMind实施了严格的竞业禁止条款,以防止研究人员立即加入竞争对手。
谷歌启动30亿美元专项基金收购Character.AI核心团队, 联合创始人兼原CEO诺姆・沙泽尔(Noam Shazeer)担任谷歌AI项目Gemini的联合技术负责人。同时,谷歌以24亿美元收购AI编程初创公司Windsurf的核心人才与技术授权。
微软则通过“项目制薪酬”挖人——参与GPT-5训练的团队成员除固定薪酬外,还可获得项目收益的0.5%分成,70级工程师入职大礼包高达378.4万美元。
直至2025年8月,Meta突然宣布暂停AI部门招聘,发言人强调“并非减少AI投入,而是优化内部整合”,这场持续半年的“疯狂抢人战”才暂时告一段落。
02
供需失衡下的人才稀缺困境
这场全球争夺的核心,本质是AI人才供不应求的极端矛盾——一边是技术爆发催生的海量需求,一边是顶尖人才的极度稀缺。
顶尖人才凤毛麟角。据行业统计数据,全球顶尖AI专家(具备前沿算法与基础模型研发能力)不足1000人,具备通用人工智能(AGI)研发能力的科学家更是少于5000人;而Meta、谷歌、微软三家企业已网罗全球35%的AI研究员,进一步加剧人才垄断。
国际金融论坛(IFF)2025年7月发布《IFF全球人工智能竞争力指数报告》,估算当前全球AI人才总量约300万人,其中研发技术类人才占比32.6%。中美两国合计占全球超50%,美国约占33%,中国紧随其后达22.4%。新加坡与以色列在AI人才密度上全球领先,每百万人口中AI专业人才分别达7500人和6000人。
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AI人才缺口或将突破280万人,较当前增长近一倍。
全球超1000家企业直接参与人才争夺,涵盖科技巨头(Meta、谷歌)、初创公司(Character.AI)及传统转型企业,仅中国杭州、深圳的800余家企业中,就有1/5释放AI算法工程师岗位,2000余个岗位年薪超百万。
人才要求“跨领域+高创新”。AI技术涵盖算法、数据科学、工程等多个领域,顶级人才需同时掌握前沿理论(如大模型训练架构)与跨领域应用能力(如多模态技术落地)。
高薪不仅是人才价值的体现,更暴露了这类复合型人才的稀缺性——例如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44名成员中,40%来自OpenAI、20%来自DeepMind、15%来自Scale AI,均为跨领域资深专家。
03
人才大战背后的代价
为争夺稀缺人才,企业的投入堪称豪赌。据行业预测机构数据,2025年全球AI领域总投入预计突破3200亿美元,其中约30%直接用于人才争夺,而巨头的单项支出更是刷新纪录。
巨头资本支出相当大比例投向AI。Meta、谷歌、微软、亚马逊四家科技巨头2025年资本支出总额预计达3500亿美元,其中超60%用于AI人才招聘与基础设施建设。
据近期Meta财报披露,其计划投入650亿美元,包括GPU集群扩建与人才激励,还以143亿美元收购Scale AI部分股权以捆绑核心人才。
除30亿美元收购Character.AI、24亿美元收购Windsurf外,谷歌还为DeepMind团队提供独立研发预算,避免核心人才流失。
微软通过收购与股权激励挖来DeepMind联合创始人穆斯塔法·苏莱曼(Mustafa Suleyman),配套独立数据中心与500人研发编制,仅入职礼包一项就耗资数亿美元。
天价薪酬彻底拉高行业门槛,普通企业根本无法承担千万年薪,甚至连中小型AI初创公司也面临留不住人的困境。
例如,OpenAI因8名核心研究员被Meta挖走,紧急推出“奖金计划”留才;苹果近10名AI人员被Meta、OpenAI、xAI等挖走,导致自研大模型项目阶段性停滞。
阿里、腾讯、华为等中国企业虽未参与全球天价抢人,但在本土市场竞争激烈。
腾讯启动“史上最大就业计划”,三年内新增28000个实习岗位,2025年迎来10000名校招实习生,60%面向技术人才。
阿里巴巴2026届校园招聘中,AI相关岗位占比超60%,其中阿里云、阿里国际、钉钉的AI岗位占比达80%,高德AI岗位占比75%。
华为拟招聘1万余人,高管在脉脉个人主页标注“长期招人”,HR与猎头保持“分钟级”活跃。
04
行业洗牌与人才市场重构
这场人才战不仅改变了企业的技术实力对比,更重塑了整个AI行业的格局与人才生态。
Meta、谷歌、微软等头部企业通过“人才+数据+算力”三重优势,进一步巩固技术壁垒:顶尖人才集中导致创新资源向巨头倾斜,小公司因缺人、缺算力,难以突破基础研究瓶颈。
例如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已掌握多模态、推理架构等关键技术,而多数初创公司仍停留在AI应用落地阶段,行业马太效应显著。
中国与美国在全球AI人才总量中占比超50%,但仍面临缺口压力。两国对AI人才的争夺紧迫性仍在升级。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人才市场出现了四大重构。
首先是薪资体系崩塌。顶尖AI人才薪资指数级增长,跳槽薪资涨幅达30%-50%,强化学习领域研究员年薪突破千万美元。
其次是争夺模式升级。从高薪挖角转向生态绑定——Meta向员工开放AI算力平台使用权,谷歌为团队提供独立预算,通过长期利益绑定留才。
第三是流动圈层化。41.07%的国内AI头部公司员工通过脉脉等平台寻求跳槽,人才流动集中在“行业圈、同事圈、校友圈”,形成圈层聚集效应;职业路径更加多元,除企业就业外,创业成为顶尖AI人才新选择;“AI+行业”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成为企业新争夺焦点。
第四是教育体系被动变革。为应对人才短缺,各国加快AI教育改革:清华大学增设“智能系统与无人技术”交叉学科,高校从专业导向转向能力导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创新能力。
05
泡沫初现,AI科技股迎抛售潮
这场AI人才争夺战的本质,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竞赛的缩影,也是科技巨头与各国争夺科技主导权的体现。
不过,疯狂投入与人才争夺背后,AI行业的资本泡沫已显现,投资者开始警惕风险。
全球7000家AI公司中,1000家已完成A轮融资,但多数企业估值远超实际价值。
以OpenAI为例,虽拥有庞大个人用户群体,但高昂的运营成本导致其尚未盈利,企业端业务仍在起步阶段;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芯片巨头英伟达,因AI算力需求爆发,市值飙至4万亿美元,远超整个英国GDP。
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在私人晚宴上直言“投资者对AI模型过于兴奋,有人将损失巨额资金”,并将当前市场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泡沫破灭类比。
几乎同时,麻省理工学院(MIT)《生成式人工智能分歧:2025年商业领域人工智能现状(Generative AI Disagreements: The State of AI in the Business Sector by 2025)》研究显示,95%的企业AI试点项目未能快速提升收入。
投资者的信心下降,使得AI相关的科技股遭遇重挫。2025年8月19日,美国科技股迎来数月最严重抛售: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盘大跌1.4%(创8月1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英伟达跌3.5%,软件公司Palantir跌9.4%,芯片设计公司Arm跌5%,标准普尔500指数收低0.7%。
值得注意的是,Palantir预期市盈率达280倍,而互联网泡沫高峰期,30-40倍市盈率已被视为泡沫区域,市场对AI商业化回报的疑虑彻底爆发。
尽管泡沫隐现,多数投资者仍认可AI的长期潜力:多模态大模型性能持续提升,推动AI在医疗、教育等领域落地;AI伦理与安全需求上升,催生对“伦理专家”“安全工程师”的新需求;未来投资方向将集中于“多模态融合技术”“AI垂直行业应用”及“AI伦理与安全”三大领域。
这场由Meta挑起的AI人才战虽暂告一段落,但行业的淘汰赛才刚刚开始。这场AI人才争夺战的本质在于平衡短期竞争与长期发展,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竞赛的缩影,也是科技巨头与各国争夺科技主导权的体现。
无论是巨头、初创公司,还是求职者、投资者,都要避免短期狂欢拖累长期发展,唯有拒绝短期浮躁,聚焦长期价值,才能在AI浪潮中真正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