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同年,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区科协联合建设的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重庆科普工作室揭牌。
时隔两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孙和平再次来到北碚,先后在重庆市江北中学校思源校区和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围绕曾在北碚工作的方俊院士,作了两场生动真挚的科普报告,让科学家精神跨越时空、代代相传。
孙和平院士的两场报告——
“在求知路上永葆好奇与坚韧”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位老科学家——方俊院士,为什么选择在北碚讲方俊院士,因为抗战时期,他与北碚有着深厚的渊源……”6月11日至13日,为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七十周年,“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活动在北碚举行。
在重庆市江北中学校思源校区,孙和平院士作了题为《传承方俊院士科学家精神 推动我国测绘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的专题报告,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为中学生讲解方俊院士的科研人生。
方俊院士是中国测绘界先驱之一,先后组建和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作为中国大地重力学和地球形状学的创始人、中国地图学先驱、固体潮研究的开拓者,参与编纂了中国第一幅较完整的地形图,为我国测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期间,方俊院士在北碚坚持科研工作,他参与编制的中国第一件全面反映我国地形地貌的“中国地形浮雕”,至今保存在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重庆自然博物馆内,成为那段峥嵘岁月的珍贵见证。
作为方俊院士的同事,孙和平院士深情回顾了方俊院士在中国大地测量与重力学研究中的杰出成就,讲述其从一名没有大学文凭的“练习生”起步,严谨治学、求真务实,成长为饮誉中外的科学家,并培养大量优秀人才的奋斗历程。孙和平院士还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在场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老一辈科学家攻坚克难、爱国奉献的精神。
在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初等教育学院,孙和平院士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争做新时代追梦人——我理解的方俊院士科学家精神要点与感悟》为题,强调了科学家精神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核心驱动作用,饱含深情讲述了方俊院士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的经历,以及研究所同仁继承其宏志,在相关领域持续开拓奋进的现状,生动诠释了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方俊院士的科学史和人生史,也印证着讲述者自身的科学观、人生观。”重庆自然博物馆副馆长董政表示,两代院士都展现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这场跨时空的对话,为江中学子开启了一扇仰望星空之门。”江北中学党委书记但汉国告诉记者,两代院士的科研精神和人生智慧激励着同学们以院士为楷模,以科学精神为舟楫,在民族复兴的浪潮中奋楫争先。
“通过科普,培养同学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热爱科学的精神。”孙和平院士殷切寄语年轻一代,要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哲学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在求知路上永葆好奇与坚韧。
方俊院士在北碚——
“以科学与学术压倒敌人”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时期,方俊院士等科学家在位于北碚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内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坚持科研工作,即使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但科学家们仍怀着科学报国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开展研究。
方俊院士的学生王熔在《国难当头时的方俊院士》一文中回忆:“在日寇飞机四次轰炸的极度危险的情况下,方俊院士仍然坚守岗位给学生上课。”当时,在中央大学任教的方俊院士随校迁来重庆,在日寇对重庆历时四年十个月的大轰炸中,师生们同仇敌忾,坚持授课,顽强求知。“警报一响师生们就进防空洞,警报解除后又进教室上课”,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敢于担当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下,方俊院士不仅认真教学、造就人才,而且进行科学研究、著书立说,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方俊院士时常转述罗家伦校长的话:我们抗日不只是我国的兵找敌人的兵来抗,而且要我们的学校找着敌人的学校来抗。我们现在不应该问我们忠勇的将士,抵抗得过敌人残暴的军队与否,应该问我们的科学与一般学术,抵抗得过敌人的科学和一般学术与否。”王熔回忆自己在东南大学就读时,方俊院士不仅常常讲述“科教抗日”精神,还以自身经历激励学生刻苦钻研,顽强拼搏,学好本领,建设国家。
记者了解到,方俊院士早年在顺直水利委员会(于1918年在天津市成立的水利管理机构)当练习生期间,主要在野外工作,平均日行四十里,晚饭后不顾疲惫自习到凌晨一两点。他的一位室友写道:“我醉歌眠,一觉醒来,方君犹埋首治算,盖其勤如此,其术遂日以益。”
在方俊院士的影响下,一批批学生以“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哪里最需要、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为行动指南,怀着建设祖国的激情,奔赴全国各地。
科普工作室
散播火种,科学报国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把科普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科普做得好不好,科普人员是关键。新修订的科普法特别规定:“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应当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开展科普”。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重庆科普工作室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个人做科普的力量是有限的,受众不一样,科普内容也不一样。”采访中,孙和平院士自称“科普新手”,每一次科普活动中以“善良与真诚”把科学的思维方式带到课堂上,让同学们学到在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听在平时课堂上听不到的。他希望把方俊院士等科学家的故事纳入“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整合科普资源,持续围绕精密测量、智慧生态等领域开展更多科普活动。
活动期间,孙和平院士一行参观了在重庆自然博物馆举办的《筚路蓝缕 薪火相传——领域开拓者科学家精神人物展:方俊院士展》《百年地史 壮丽画卷——中国地质调查所历史陈列》,并在重庆自然博物馆召开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重庆科普工作室2025年度工作会。
“在战争年代,老一辈科学家就引入电影手法进行科普,我们更要创新科普形式。”重庆自然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李小英介绍,过去一年,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重庆科普工作室吸纳院士、高级专家及科技志愿者,组建了30人的高层次人才科技志愿服务队,运用全息投影、科普讲座、科学家精神主题巡展、科普班车下乡、亲子探究等多种形式,实现科学普及与文化传承结合,累计吸引超10000人次参与科普活动。
据了解,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北碚区策划实施了“惠民兴县·讲好科学家故事”项目,先后开展了12场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生动讲述了吴明珠、袁道先等与北碚有着深厚渊源的院士们扎根科研、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此外,还举办了首届中小学生科学家精神主题演讲比赛,在青少年群体中掀起学习科学家精神的热潮。
“我想了解测绘科技事业未来发展方向……”记者注意到,高二学生王茂涵在互动环节提出了大地测量相关专业问题,这场报告在她内心埋下了科学启蒙的种子。“科普是散播火种的过程。”北碚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依托在碚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打造更多精品活动,让科学报国的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