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 览
学界头条
1.中国学者获颁“2025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图源:tadamichi/Getty
2025年“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当地时间12日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顺利举办。该奖项每年选出5位杰出女性,分别来自5大地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亚洲和太平洋、欧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北美洲。今年的五位科学家因她们在自然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而成为本年度的获奖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讲座”教授王小云是获奖者之一,评选委员会认为她在密码学及其相关数学问题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为安全的数据通信和存储提供了坚实保障。她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被广泛应用于通信协议的哈希函数所存在的根本性漏洞,推动了新一代哈希函数标准的制定。如今,这些标准广泛应用于银行卡、计算机密码与电子商务领域。她的变革性研究成果激励着众多女性投身数学与网络安全研究。
参考来源:
https://www.unesco.org/zh/articles/5renhuo2025nianoulaiya-lianheguojiaokewenzuzhishijiejiechunukexuejiajiang
2.星链卫星大量坠落,太阳风暴是主因
马斯克主导的星链卫星通信系统已经运行了好几年,目前在轨数量接近一万颗,在地球上许多国家开通了卫星互联网服务。按照计划,SpaceX会继续发射新的卫星来实现更大的覆盖范围,但是意外情况还是出现了,预期寿命5年以上的星链卫星却在近期大量损坏,2020年只有两颗卫星落入大气层烧毁,2021年78颗,2022年99颗,2023年有88颗,但 2024年却暴增至316颗。
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空间物理学家丹尼·奥利维拉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太阳喷发引起的地磁风暴增加了大气阻力,导致卫星重新进入大气层的速度比预期更快。太阳活动周期一般是11年,目前我们正处于有记录以来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的顶峰,虽然强度高于预期,但并非有记录以来的最强。这种增强的活动会产生大量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风,它们携带的太阳粒子会加热高层大气,导致其膨胀。这种膨胀会增加近地轨道航天器的阻力,导致超预期的卫星轨道降低,最终落入大气层烧毁。
参考来源: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astronomy-and-space-sciences/articles/10.3389/fspas.2025.1572313/full
前沿研究
3.燃烧54年的“地狱之门”将关闭
图源:维基共享资源
在土库曼斯坦的卡拉库姆沙漠中,有一个约30米深、69 米宽的熊熊烈火坑,已经燃烧了大约 50年以上,这个被称为“达瓦扎”天然气坑可能出现于1971年,当时一台苏联钻井机在钻探勘探井时钻穿了一个天然气层。为了防止有毒的甲烷气体泄漏,他们点燃了天然气层,希望几天后就能烧尽,结果这一烧就是50多年,火红的景象使得它远远望去就像神话中的地狱之门。
持续燃烧的原因是当地地下天然气储量丰富,通过复杂的管道不停地为这里供气。当地政府曾试过各种方法想要熄灭它,毕竟被烧掉的都是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但是未能成功。直到2025年6月5日,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举行的TESC 2025科学会议上,土库曼斯坦科学家宣布地狱之门即将开始熄灭。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公司将在附近开钻新气井,将从地下涌出的天然气截获并将其输送到管道中,而不是送到坑里被烧掉。
参考来源:
https://newatlas.com/environment/darvaza-gas-crater-door-to-hell-closing/
4.用量子技术产生真正的随机数
图源:Sarah J Berman Creative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科学家利用量子物理原理开发出一种“不可作弊”的随机数生成协议,这一系统旨在确保随机数生成过程的公平性,广泛应用于陪审团抽签、税务审计、彩票等场景,杜绝人为操控可能。
该随机数生成过程基于量子纠缠的特性,实验装置通过激光激发晶体,产生一对纠缠光子,这对光子的偏振属性存在量子关联。光子通过光纤传输至相距110米的两个测量站,分别位于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传输过程中,每个站随机选择测量光子偏振的方式,将结果转换为二进制比特(0或1)。这个过程大约一分钟内重复1500万次,产生大量的原始随机比特流,比特流与来自第三个机构的下一个随机数样本相结合。所有数据都经过算法处理,以滤除任何模式,最终产生经过认证的512位纯随机二进制数字,这个数字的可能性有10^154种,比宇宙中的原子数量还多,被操纵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参考文献: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no-cheating-random-number-generator
5.我国科学家构建出中国种子性状数据库
各式各样的种子形态
植物性状是表征环境适应策略与资源分配模式的关键指标,为理解物种分布、群落构建及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了重要基础。中国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拥有逾3.5万种维管植物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积累了数量可观的植物传播体性状数据,却尚未被国际学界广泛利用。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宏观生态学学科组构建了中国种子性状数据库(CSTD),系统整合了694个中文数据来源,包括681篇期刊论文、10本专著和3个在线数据库,共收录110451条数据记录,涵盖3897种植物(隶属1416属、214科),涉及118项性状,覆盖中国全部生物区系。该数据库属于完全开放获取数据库,由三大核心模块构成:(1)采样地点信息,包括地名、地理坐标和气候数据。79%的记录包含地名信息,66.3%具备精确地理坐标,数据分布横跨45.6°纬度和6000m海拔范围,具备显著的大尺度应用潜力。(2)物种信息,包括分类单元、生活型和生长型。数据库广泛覆盖植物类群,其中接近40%的物种拥有10种以上性状记录,为系统发育比较分析提供基础。(3)性状信息,包括性状名称、具体数据及其单位。
参考来源:
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7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