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一个充满话题和争议的朝代,至今关于它的讨论仍未停止,尤其是明朝的历史。我们知道,明史是由满清的史官所修编的,因此当我们研究明朝历史时,很多时候只能得出一半的真相,甚至可能存在偏差。比如,谈及明朝的皇帝时,清朝的史官常常把明代宗朱祁钰贬低为一个无所作为的君主。许多人也认为朱祁钰确实没什么出色的政绩,觉得他只不过是重用了于谦而已,甚至觉得他能够不被定性为昏君,已经是不错了。然而,这种看法其实大错特错,过于片面,低估了朱祁钰的历史功绩。我要说,朱祁钰无疑是明朝最被低估的皇帝。
众所周知,明朝的“战神”朱祁镇在土木堡之战中失误,导致三代人辛苦积累的财富和国力顷刻间化为乌有。那场战斗中,明朝的神机营最为精锐的士兵与朱棣、朱瞻基一代留下的能臣猛将,几乎全员死伤,整个大明王朝几乎走到了灭亡的边缘。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朱祁钰临危受命,勇敢地接过皇帝的重担,指挥保卫北京的战斗。
然而,后人常常把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归功于于谦,认为正是因为他的英明指挥,才使得大明江山得以保全。的确,于谦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谁赋予了他如此权力?“是朱祁钰!是谁给予于谦无比信任的?还是朱祁钰。”当时,北京城内部意见分歧,分为主和派和主降派。瓦剌的威胁愈发严重,北京城的防卫几乎没有足够的兵力,唯一主战的只是一位年迈的孙太后和孤立无援的于谦。此时,朱祁钰挺身而出,在各种争议中坚定决心,与瓦剌展开了斗争,这才彻底斩断了主和派的主张,坚定了保卫北京的信念。朱祁钰能够在这种局势下做出如此决断,难道还不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明君吗?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在国难当头时作出明智决策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蜀汉灭亡时,刘禅立即选择投降;安禄山叛乱时,唐玄宗选择弃长安逃往西蜀;宋徽宗、宋钦宗父子面对金军进攻时,也只能选择赔款求和,甚至试图通过祭祀神灵来求得保命。唯有朱祁钰,在国家面临危机时,能够英勇站出来,给国家带来了转机。唯一能与他相较的,恐怕就是后来的崇祯帝。朱祁钰有卓越的识人之明,知人善任,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而崇祯帝则疑神疑鬼,导致了满朝文武离心离德,最终因内忧外患而亡国。
朱祁钰在这场危机后,表现得格外谨慎,他小心翼翼地恢复了明朝的国政,力图扭转明英宗时期的荒废局面。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国家逐渐恢复了昔日的强盛。这个时期,明朝政治清明,人才济济,徐程、于谦、王一宁、杨洪、罗通等人纷纷出现,他们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随着局势逐渐平稳,瓦剌意识到朱祁镇的价值已经消失,决定释放他回来,试图借此挑起明朝的内乱,坐享渔翁之利。令人意外的是,朱祁钰居然同意了朱祁镇的归来,这在古代历史上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有些人批评朱祁钰对待自己的嫂子钱皇后过于冷酷,认为他把朱祁镇囚禁在偏僻的南宫,几乎不见天日。其实,朱祁钰的做法并非出于心狠,而是过于宽容仁爱,才导致朱祁镇能够安然度过这七年,并且在后来的夺门之变中重新回到了朝堂。古代帝王与亲兄弟的关系往往充满了尔虞我诈,唐太宗不惜残忍杀害自己的亲兄弟,唐玄宗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 “最是无情帝王家”的说法由此而生。但朱祁钰却不同,他并没有动手除掉自己的哥哥,哪怕有机会,这七年里他始终未曾产生这种想法,否则,朱祁镇怎能活到夺门之变那天?
不少人认为朱祁镇废除人殉制度是仁政的体现,但相比之下,朱祁钰的仁慈则更为深刻。事实上,朱祁钰对待立太子的问题,深思熟虑了多年。常人可能认为,立太子无非是立自己的亲生子,但朱祁钰却在多次反复思考后,最终决定废除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即便如此,朱祁钰依然关照了朱见深,除了不能继位之外,他在其他方面对他宠爱有加。这也是为何朱见深即位后第一时间就为叔叔平反,恢复了他的帝号,表达对他过往善待自己的感激之情。可惜,朱祁钰那唯一的儿子早逝,这无疑是命运对他最为残酷的打击。
然而,朱祁钰死后,朱祁镇对他名声的诋毁无情而残忍,用尽了所有污蔑的词汇,甚至把朱祁钰定性为昏庸无能、背弃家国,几乎达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这使得民众和朱祁钰的亲儿子都感到无法忍受。对于这位在危机时刻挽救大明的皇帝来说,后代对他的诋毁实在不公。
朱祁钰能够在国家濒临灭亡之时力挽狂澜,重振明朝基业,若说他是再造大明的中兴之君,实在是谦虚之辞。然而,这样一位兢兢业业、品行端正的皇帝却被后人误解为无所作为的庸碌之主,实在是对历史的极大误读。其实,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需要通过贬低前朝的君主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尤其是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增强政权的合法性,必然要塑造出一批“昏君”,将过去的责任全都推到他们身上,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明朝的许多皇帝被贴上“昏庸”的标签,清朝的皇帝则几乎都是完美无瑕的“贤君”。毕竟,清朝与明朝存在数百年的深仇大恨,明朝的历史自然难以被满清所褒扬,康熙帝的雄才大略也绝不会给明朝的皇帝留下任何光辉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