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东智公司机器人场景训练区(支点财经记者 袁阳平 摄)
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初级阶段,如何突破商业化临界点,是湖北千家企业必须破解的难题。
6月4日,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武汉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揭牌。
总面积7000平方米的中心内,光谷东智(全称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进行了太极表演;近百台人形机器人正在超市、餐厅、住宅、工厂、实验室等14个细分场景练习“十八般武艺”,如天问机器人在“零售超市”完成取货和导购;远游机器人在“医院”完成导诊并进行艾灸和按摩技能训练;神农机器人与人进行自然语音交互;荆楚机器人高负载长续航行走……
该中心由武汉东湖高新区联合省内院士专家团队、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建设,已基本建成机器人集中展示区、动作训练场、数据采集场、应用实践场,可年产百万条数据,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场景最丰富、机器人款式最多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公共服务平台。
截至目前,湖北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已有手智创新、格蓝若、光谷华汇、睿动、光谷东智、荆楚6家,核心企业超过80家,关联性企业近千家;已实现人形机器人31个关键零部件全覆盖,全产业链覆盖率85%;13家关键零部件企业进入整机产业链。
业界普遍认为,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元年。目前,湖北正锚定“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成势”的发展目标,加快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三位院士挂帅
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加速产业化
随着人工智能加快融入生产生活,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集成体现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24年3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湖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突破工程实施方案》,首次将人形机器人产业提升至省级战略高度。不久,武汉市出台《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将人形机器人列为13个未来产业之首,强调要发挥长期积累的科教人才资源、制造业基础、应用场景等优势,全力抢占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制高点。2025年3月20日,湖北省委召开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推进会议,提出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化。
今年湖北“新春第一会”,人形机器人迎来高光时刻。当天,10位“楚才”人形机器人在武汉洪山礼堂组团亮相。其中,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打造的“天问”机器人首批应用在商业服务场景,如运送物品、提供养老服务等;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团队研发的“荆楚”人形机器人,能实现视、听、触等多模态感知和表情交互;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研发的“劳动者1号”机器人,能稳稳当当地拿起80斤的重物,未来将用在电网检修领域。
三位院士级专家投身机器人产业,加速武汉本土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攻关,使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迈进一大步。
放眼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从上游核心零部件到中游整机制造,再到下游应用场景,湖北产业生态日趋完善。
在这一领域,智能感知和运动控制是两大技术难关。湖北省已联合高校和企业集中攻克大脑、小脑、感知、躯干、四肢五大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诸多重大原创性成果,部分技术行业领先。
比如,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芯片负责“大脑”决策,武汉灏存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中枢系统掌控“小脑”平衡,武汉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电子皮肤”实现智能感知,斯微特公司则是机器人灵巧手组件、下肢组件方面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能生产人形机器人用的轻量化、模块化RV减速机。
电子皮肤是人形机器人感知世界的第一步。“我们已开发出手部、躯干和足底三款电子皮肤,今年以来累计配套人形机器人超千台。”武汉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杨呈虎介绍,目前该公司已完成压阻式电子皮肤的产品定型,可实现1克级灵敏度,毫米级分辨率;在研的电容式、电池式电子皮肤已通过原理验证,一体化指尖完成结构锁定,均正在进行打样、测试性能。
丁汉教授团队成员赵兴炜告诉支点记者,近几个月来“荆楚”人形机器人历经4次迭代,每个月都有大升级,并衍生出服务机器人和工业应用机器人两大类,既能服务于文旅、政务等生活场景,也能应用于装配、检测、搬运等工业场景。在国内采用全丝杠方案的人形机器人中,“荆楚”综合实力领先。
去年,丁汉院士团队和灏存科技达成合作,利用“运动神经中枢系统”对“荆楚”机器人开展动作训练。5月27日,支点财经记者在灏存科技办公区看到,多台机器人正在收集模拟人类运动的轨迹参数。机器人能否行走运动,靠的就是这些数据做支撑。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运动神经中枢系统”,能让人形机器人具备高效、精准获取和处理人体动作数据的能力。
据悉,丁汉院士团队成立的启灵机器人正在布局整机产线,与企业洽谈双足、四足机器人项目;刘胜院士团队成立的武汉手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已与企业签订200台整机订单;光谷华汇研发的机器人已在新疆开展边防巡逻,今年计划交付数十台机器人。“天问”机器人项目负责人告诉支点记者,目前项目受到多家投资机构的关注与投资,预计今年可实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
产业集聚效应正在显现。在光谷,人形机器人整机与零部件相关企业就有30多家。为支撑产业发展,武汉市建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超过80家,打造了“8个智算中心+2个超算中心”的多层次算力供给体系。
丁汉院士表示,人形机器人是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湖北科教人才优势明显,在驱动电机、传感器、芯片等科研优势明显,湖北有能力有信心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据统计,我省机器人相关领域院士达10位,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33所,数量仅次于北京、全国第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人才超3万人。
斯微特公司产品展示区(支点财经记者 袁阳平 摄)
应用场景是关键
武汉聚焦6个重点领域
5月29日,支点财经记者走进了光谷东智,只见50多名工程师正在调试设备。
在各应用场景中,机器人正在投入各种应用场景的调试中,训练、调试运动参数。其中一台家用机器人,可回收家庭里的废纸、塑料袋等废品。还有的机器人在“药房”训练分拣药物。
光谷东智总经理潘阳军告诉支点财经记者,公司计划年内发布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生产300台人形机器人,未来年产量有望达上千台。该公司副总经理楼凯齐介绍,应市场需求,公司人形机器人将陆续应用于医疗和政务场景。
今年3月29日,光谷东智将全球总部落户光谷。公司由东阳光联合智元机器人、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灵初智能共同成立,致力成为华中首家具备完全独立生产、研发、交付服务的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
目前,武汉正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培育人工智能垂类模型超过30个,应用场景超过500项,聚焦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建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6个重点领域。
从应用场景看,武汉机器人企业各有侧重。比如,手智创新主要应用于零售、养老、医疗等商业服务场景,还会针对家庭、工厂、超市等在取代人力搬运和分拣等应用场景上进行开发;光谷华汇主要聚焦特种场景,比如城市治安、消防救灾、边境巡逻等领域;格蓝若主要面向电力巡检、运维等场景。库柏特机器人已应用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智慧药房值守。
有趣的是,手智创新研发的轮式人形机器人“远游”已于4月20日上岗咸宁市中心医院,平均每天导诊超30人次,语音交互能力出色。比如,患者叙述病情后,“远游”能建议在哪个科室就诊、告诉相关科室在什么位置等,未来还会进入诊室做医生的小助手,协助医生问询患者病情、写病历等。“远游”轮式人形机器人由刘胜院士团队与手智创新主导研发,是湖北首批真正上岗的人形机器人。
灏存科技创始人熊鹏航告诉支点财经财经记者,以湖北产业为基础,汽车制造前端有望率先实现批量化应用。
汽车制造分为前端、中端、后端三个流程,前端对汽车物料、零部件整理等的粗活、累活,可由机器人逐步取代;中端是汽车生产线的组装,目前国内已有汽车生产商实现无人化组装;后端是汽车出厂,目前汽车已实现无人智能化驾驶,今后汽车下线就可“自己走到厂区停车区了”。
“这样看来,也只有前端几个应用场景才适合人形机器人开展工作了。”熊鹏航说。
支点财经记者了解到,法睿兰达的“鲲鹏”系列机器人正在焊接、检测等工业场景试运行。另有消息称,宇树科技等机器人生产商出售的工业生产线机器人最低售价已破10万元。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专家指出,202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00亿美元,中国连续九年蝉联最大应用市场。有机构预测,“十五五”时期,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增至4000亿元。
除工业生产线外,人形机器人正成为人们休闲生活场景的好帮手:光谷咖啡店的“天问”系着围裙送咖啡;武汉马拉松现场的机器人志愿者与外国选手握手互动。
“机器人为大型活动提供表演等服务,一天的租赁费用约1万元,未来还有下降空间。”楼凯齐对支点记者说。
在熊鹏航看来,武汉人形机器人产业虽起步晚,但发展快、潜力大,政策支持力度也大。
今年,武汉提出对单个项目最高给予2000万元资金支持,加快整机人形机器人研发,支持“楚才”系列10款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
5月29日,由华中科技大学丁汉教授团队研制的“荆楚”人形机器人项目签约落户武汉市武昌区,预计今年三季度可批量“上岗”。另据手智创新透露,该公司位于孝感高新区的4条人形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预计下月初建成投用,将成为湖北首条量产的人形机器人整机生产线。
接受完记者采访后,当天熊鹏航还要接待多家投资机构的来访。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从今年以来,公司被投资机构、银行盯上了,“公司的大门都被他们踏破了!”
“要不了5年时间,人形机器人将有较多的应用场景,进入千家万户。”熊鹏航说。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会长李亚平表示,人形机器人贯通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链,未来3-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时期。
手智创新的远游机器人,用在咸宁中心医院导诊。(企业供图)
挑战多多
尚未触及商业化临界点
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与北京、深圳、杭州等地相比,武汉人形机器人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需快马加鞭赶超。陈学东院士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从“样机”到“产品”、从“批量”到“质量”等挑战。
今年4月15日,刘胜院士团队研发的“天问”人形机器人项目获得瑞江投资基金首笔数千万元早期投资。刘胜院士介绍,未来,项目团队方期待与瑞江投资在更多前沿领域开展合作,让武汉大学的科研成果不仅能“摆上书架”,还能“走向货架”。该项目由手智创新进行产业化落地。
手智创新创始人李淼告诉支点记者,依托武汉大学顶尖科研团队的技术积累,结合瑞江投资的资本赋能,“天问”人形机器人项目将加速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即将量产的“远游”轮式人形机器人,80%的核心零部件实现鄂产鄂研。
在李淼看来,人形机器人能走能说是基础能力,离干活和创造价值还有距离。团队研发的“天问”虽能流畅握手,但距离完成家务等复杂任务,仍有一段路要走。他建议,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与激光、汽车、家电等湖北优势产业融合,加快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向产业化应用落地。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陈蓉认为,湖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发展培育期,在创新发展上仍存在短板,尚未触及商业化临界点。
成本控制是量产的首道门槛。目前国内一台人形机器人售价少则10万元,多则50万元以上,落地成本仍然较高。在量产方面,光谷东智计划年内生产300台的目标,与特斯拉“2025年数千台、2027年百万台”的规划相比,规模效应尚未显现。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显著下降,将是机器人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因素。
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锡玲看来,湖北省在人形机器人产业方面集聚了一批重点企业,并拥有顶尖的人才和学科优势,但与先行地区相比,产业培育发展还存在不小差距,如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整、相关资源尚未形成合力等。
比如,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本地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光谷东智副总经理楼凯齐告诉支点记者,目前公司生产的机器人本地化率不足10%,绝大部分物料供应来自长三角。该公司总经理潘阳军坦言,公司正积极寻求与本地供应链企业合作,推动核心零部件实现“光谷造”。
武汉·中国光谷机器人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魏绍炎坦言,武汉机器人在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较低,90%仍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整体上产品附加值还不高。
人才缺口也是需要突破的关卡。6月3日,中南民族大学宣布成立机器人学院。这是省内首家单独以“机器人”命名的学院,将于2027年开始招生,重点攻关智能通信、人机协作、环境感知、特种作业等机器人技术。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多家企业发起的“长江智造人才计划”显示,未来五年需定向培养10万名“机器人工程师”,涵盖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全产业链岗位。同时,武汉市制定了青年科技人才政策,政府政策与企业薪酬叠加帮助企业引才,并批量引进算法工程师、数据标注师等专业化人才。
陈蓉建议,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提升整体创新水平。设立专项资金和政策扶持,推动技术研发、产品测试、市场推广的全链条支持,帮助企业突破技术壁垒。
专家们还建议,切实加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科技研发,围绕强“大脑”、强“肢体”、强“整机”,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推动人形机器人与脑机接口、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交叉融合。要全力推进产业化发展,强化产品思维、市场思维,以需求为导向,加快打造一批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整机产品,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发展中应用、在应用中发展。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推广、应用,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面对这条新赛道,如何突破商业化临界点,成为湖北机器人企业必须破解的难题。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刘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