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无人潜水器
再添重器!
近日,由浙江大学牵头研发的
“海魟二号”无人潜水器(AUV)
搭乘“向阳红101”科学调查船
在南海陆坡海域近海底
13米实现定高巡航测线
并搭载侧扫声呐完成高质量海底地貌测绘
这次海试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海魟二号”AUV实际海上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其在南海应用作业进入常态化、标准化。据悉,该无人潜水器累计在南海完成20余次科学试验任务,已从实验室研发正式转入海上应用阶段。
“海魟二号”AUV
由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主持设计,与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及中山大学联合攻关,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A类)项目支持下完成建造。这是一款扁平全驱动型深海AUV,重量约400千克,最大工作深度1500米,最高水下航速3节,最长续航时间10小时,具备近海底地形跟随、定点悬停、原地转弯等高机动特性,并创新性融合水下自主对接、无线充电与高速数据传输等前沿技术。
建成以来
“海魟二号”AUV
在海南省“陆海空”科技专项
“深海技术产业促进专项”支持下
完成了多次海上试验与应用
在2024年三亚附近海域的验证性试验中,该AUV在无人值守条件下自主运行18天,累计完成27次高精度水下自主对接,在潮汐及洋流干扰下保持100%对接成功率,其敏捷机动系统支持设备在距离海底2米的高度稳定航行,配合高精度摄像系统,可获取1080P高清深海影像资料。
去年11月,海南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曾组织“国产化无人潜水器及其搭载设备功能验证及示范应用”共享航次活动,对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鲸3000”无人潜水器、“海魟二号”无人潜水器、仿生柔性波动式深海探测航行器等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其中,“海魟二号”无人潜水器在海马冷泉区创下3天完成4次千米级大深度下潜的作业纪录,实际作业时间约19小时,完成了光学和声学载荷近海底测线任务,累计测线长度约20千米,拍摄到海马冷泉区域约1400米水深处多种生物活动的珍贵画面。
作为新型深海科研平台
“海魟二号”已成功搭载
浙大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CDOM传感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二氧化碳传感器和微生物传感器
以及海洋石墨烯天线等高端设备
并完成深海验证
项目总设计师、浙大副研究员 刘硕
“海魟二号”不仅具备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其模块化设计更为各类深海探测装备的搭载试验提供了便捷。
平台在南海常态化作业的展开
将为海洋资源勘探、生态环境监测
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也将持续推动我国深海
传感器类装备的快速迭代更新
文字丨刘浩、高楚清、夏添
编辑丨费绎霖
一审丨林晗笑
二审丨刘慧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