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谢绝转载。
在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东门旁,矗立着一座雕像,塑造的是一位勇士低头拖剑的英勇姿态,雕像名为“为国铸剑,隐姓埋名”。这座雕像深刻展现了西工大在国防事业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最近,西工大再次为祖国打造了一柄利剑——刚刚完成试飞的“飞天二号”空天飞行器。
“飞天二号”不只是在技术上实现了三种动力模式的无缝切换,还能够自动调节进气道的姿态,从而解决了进气效率的问题。此外,在“飞天一号”楔形乘波体设计的基础上,新增了下返水平主翼和斜垂尾翼,使其整体性能堪称“黑科技”的代表。
技术创新
“飞天二号”的核心动力系统采用了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BCC),这是全球首个实现煤油/过氧化氢推进剂多模态飞行和实用化组合动力的系统。简言之,它将火箭发动机与喷气式冲压发动机相结合,根据飞行器的不同阶段自动切换工作模式,使飞行器能够在低速、高速、高超音速乃至空天飞行状态之间无缝过渡,覆盖整个飞行域。
具体来说,“飞天二号”的RBCC发动机拥有四种不同的工作模态,每一种模态对应不同的飞行速度:
1. 0至2.5马赫: 火箭模式。过氧化氢催化分解后生成富氧气体,解决了传统冲压发动机无法在零速状态下启动的问题。与传统的液氢液氧燃料相比,过氧化氢更安全且更易于储存。
2. 1.5至3马赫: 引射模式。火箭废气引射空气后进行混合燃烧,提升比冲。而“飞天二号”通过热力喉道调节技术优化了引射效率,减少了推力震荡,避免了类似美国X-51A项目中的问题。
3. 3至6马赫: 亚燃冲压状态。此时,飞行器跨越高超音速门槛,空气自然被压缩,与煤油混合燃烧,飞行器通过变结构进气技术自动调节进气道以适应不同速度下的空气捕获效率。
4. 6马赫以上: 超燃冲压模式。在这一阶段,空气以超音速进入燃烧室,为高超音速巡航提供强大动力。
虽然这种组合动力系统并不完全新颖,但“飞天二号”的独特之处在于实现了从火箭、亚燃到超燃状态的自动切换,并且在不同速度过渡过程中不会出现推力中断。
变攻角自主飞行技术
另一个关键创新在于变攻角自主飞行控制技术。继承了“飞天一号”楔形乘波体的基础结构,新增的下反角主翼增强了低速和跨音速环节的控制力矩,且斜垂尾翼在兼顾超音速稳定性的同时,也具备了隐形性能。通过翼面协同工作,飞行器能够有效控制俯仰、滚转与偏航的阻尼。
为了实现这一复杂的飞行控制,必定需要先进的飞行控制算法。尽管具体的技术细节尚未披露,但我们可以推测,飞控系统可能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和红外成像仪来实时监测激波位置与热流分布,智能决策系统则会自动计算出最优的攻角和模态切换时机。此外,RBCC发动机还可能配备了推力矢量辅助功能,喷流可以偏转一定角度,协同气动舵面进行调整。而在不同飞行速度下,进气道也会自动调节,避免出现喘振现象。
军事应用前景
“飞天二号”凭借其创新的RBCC动力系统和变攻角飞行技术,已具备了改变未来战争形态的潜力。特别是在全球快速打击场景中,“飞天二号”如果能够达到8马赫的巡航速度,那么实现1小时内打击全球任何目标将不成问题。其自主飞行与弹道规划能力为其提供了极高的突防能力,使得美国的爱国者、萨德等防空系统难以有效拦截,宙斯盾系统的限制也使得标准-3拦截导弹无法精准锁定目标。
在反舰作战中,若“飞天二号”末端俯冲角度超过25°,配合高超音速,其突破舰载防空系统将变得异常容易。而且,飞行高度在30至100公里之间,使得“飞天二号”能够在临近空间自由行动,续航时间至少可达到6小时,这意味着它不仅能够实时监控美军航母战斗群的动态,还能搭载电子战设备干扰卫星通信,为反舰弹道导弹提供末端制导。
此外,“飞天二号”还具备作为空天对抗和反卫星作战平台的潜力。特别是面对美国的“锁眼”系列侦察卫星,“飞天二号”及其衍生的更先进空天飞行器,能够在战前或战时快速消灭或失能这些卫星,增强我国的战略威慑能力。
影响地缘格局
如果“飞天二号”得以实用化,或者衍生出其他技术路线的产物,它将彻底改变当前的战略威慑平衡。美国所依赖的反导系统,特别是萨德和标准-3的拦截成功率可能降至10%以下,迫使美国投入巨资研发定向能武器和高超音速拦截弹。然而,现阶段,美国在反高超音速技术上并未占据技术优势,特别是在应对高超音速弹道威胁时,美国海军甚至考虑将战斗机改装为反导专用机,这显然并非最佳解决方案。
美国尽管也在努力发展具备全球打击能力的技术,如X-37B空天飞机、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以及“暗鹰”等项目,但在这一领域,它的劣势变得更加明显。与“飞天二号”相比,X-37B需要进入太空才能部署,而“飞天二号”可以在空基甚至陆基状态下部署,且成本差异明显。
美国过去推动的一些战略构想,如岛链封锁和分布式作战概念,可能会因此遭遇重大挑战,“印太战略”面临崩溃的风险。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盟友对其信心的进一步动摇。
从长远来看,“飞天二号”代表的不仅是中国在太空与临近空间的战略优势,还象征着新时代“地理大发现”的开启。中国若能在这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全球战略竞争格局将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中美之间的全面竞争最终结果,或许也会因此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