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杨静)6月23日,一艘满载11.3万吨LNG运输船缓缓靠泊如东洋口港,这是今年靠泊洋口港的第38条LNG船舶。
如东海关紧贴地方发展需求,加快推进进口LNG智慧监管场景建设,集成智慧审单、智慧取样、智慧检测3个功能模块,探索实现人工智能审单、24小时连续取样、现场实时检测和异常情况预警。“我们将取样作业顺势嵌入液化天然气接卸流程,通过远程操作、连续取样与实时检测等智慧手段的集成应用,实现样品取、送、检实时联动。”如东海关查验科科长严辉介绍,“我关已服务保障洋口港安全接卸LNG超6500万吨。”
在保障安全基础上,海关进一步发力,实现精准监管,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6月25日,在南京海关所属南通海关通海监管点的查验平台上,关员戴小程正手持一台移动查验单兵设备对一批出口货物的商标进行拍照。图片上传后,自动与知识产权海关备案库里的数据进行比对,从而判断货物是否存在侵权情形,整个过程仅需几秒钟。
“我们的货物以健身器材为主,商品品种非常繁杂,通过‘以图识图’,货物是否涉嫌侵权很快就能判断,查验进程加快,对我们来说时间就是效率。”中国外运长江有限公司南通分公司业务员刘智宾说。
在保障监管安全精准的同时,“智慧海关”建设的红利不断释放,惠及范围持续扩大。在一江之隔的张家港,南京海关所属张家港海关的实验室里正在进行木材初筛鉴定远程视频连线,“镜头靠近一点,檀香紫檀一般颜色都比较深,如深紫或黑紫色,新打磨面颜色会浅些,呈橘红色,如果有边材的话,边材颜色较浅。”张家港海关综合技术中心高级农艺师丁志平说,“再发我看看用‘鉴木’系统拍摄的木材纹理,纹理也没错,管孔小而分散,木射线细而密,轴向薄壁组织明显,略带波浪形,这件旧家具极有可能是CITES附录二管制的檀香紫檀木材,可以送实验室进行进一步鉴定。”
“鉴木”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进出境木材监管现场及实验室场景下木材材种的快速、智能、准确识别,目前已在全国20个直属单位39个口岸和实验室测试及推广应用,成为南京海关“智慧海关”建设一张亮眼名片。
“除了不断升级系统、提高识别准确率之外,我们还致力于将‘智慧海关’成果普及社会。”张家港海关查验二科副科长崔金鑫介绍。下一步,南京海关将围绕企业所盼、发展所需持续推出改革创新举措,加快推进智慧海关建设、“智关强国”行动,深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实战应用,不断提高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全力助推江苏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