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义乌,一家靠外贸生存的老板娘傅江燕正通过AI一键生成36国语言的视频,介绍着自己的产品,将袜子卖到全球各地;在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专注工业软件研发的“数智云科”团队,用自主研发的MES系统帮助中小制造企业将生产效率提升30%;在广东东莞松山湖,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微电新材”,凭借一项纳米级电极材料专利,成为宁德时代的供应商……这些遍布中国经济各个领域的中小微企业,正以创新的韧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6月27日是中小微企业日,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和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近年来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和80%以上的城镇就业,而这其中大多都是中小微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背景下,这些企业正通过数字化转型、绿色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早在2022年,工信部发布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就提出构建起“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之后在2023年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强财税支持政策落实 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也提到:“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中央财政继续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并已经下达有关预算。各地财政部门要抓紧向纳入支持范围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拨付资金,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促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等。”
今年以来,国家层面积极行动,出台一系列举措助力中小微企业。从政策扶持到资源对接,全方位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例如,为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决定在今年全年开展“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旨在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携手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各地也积极响应,陕西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助力中小企业开拓新市场;成都帮助全市超300家中小企业精准对接来自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40余项高价值科技成果,达成意向合作百余项;济南今年已举办供需对接活动180余场,覆盖企业5400余家次。通过这些活动,中小企业有更多机会与大型企业建立合作,拓展市场,提升自身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解决这一痛点,国家持续发力。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从增加融资供给、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等8个方面,提出23项具体举措。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启动,截至2025年4月末,各地依托该机制累计走访超过70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其中近900万户纳入推荐清单,银行对推荐清单内经营主体新增授信超18万亿元,新发放贷款近14万亿元。这一系列举措,让更多中小微企业获得了宝贵的资金支持,得以持续经营与发展。
此外,在促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国家也给出了明确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去年底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为抓手,推进数字化改造。邯郸市入选全国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初步将600家中小企业纳入转型试点,并引导数字化服务商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开发产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
从义乌的袜子商店到苏州的工业软件实验室,从东莞的新能源材料车间到泉州新能源生产线,这些“小而强”的市场主体正以创新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创新”已不仅是企业个体命题,更是关乎中国经济韧性的关键命题。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从来不是孤立事件。在数字化、绿色化浪潮下,它们正以“小而美”的优势,构建起灵活高效的创新生态。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中小微企业作为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在国家政策的护航下,将在可持续增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国际·跃》观察员)
资料来源:
1) 《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04日 第 01 版)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今日谈);
2) 财政部2023年8月印发财预〔2023〕76号《关于加强财税支持政策落实 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 年 4 月 18 日文章《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4) 2025年6月16日,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泉城消费提升在行动”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5) 新华社2025年6月17日文章 《新增授信已超18万亿元 多地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加快落地》;
6) 2025年6月20日新华社《“益企”暖风护航经济“毛细血管”——近期一揽子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落地追踪》;
7) 成都市人民政府2025年5月31日文章《40余项科技成果与成都超300家中小企业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