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成功举办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后,一场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竞技与产业融合的赛事再次在北京举行。明天(28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首场测试赛,国内首场机器人足球3V3 AI赛总决赛将在北京亦庄进行,本届赛事为人工智能AI赛,全部参赛机器人通过AI策略,自主进行比赛。
1
参赛机器人全身具有23个自由度
记者介绍,目前各参赛队正在北京亦庄的智慧电竞赛事中心进行最后的备战工作。在现场甚至能感受到紧张的气氛,因为这是国内首场机器人足球3V3 AI赛,每支队伍都渴望拿到这个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冠军。
目前正在比赛场地进行适应性训练的是清华大学的Power智能队。近距离观察机器人参赛队员的头部、胸腔、手臂、腿部等,全身一共有23个自由度,使得机器人能够实现灵活的运动和姿态控制。
2
参赛队通过练习赛提高AI策略
在场地中,队伍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其他机器人进行调试。在此之前,各参赛队伍之间进行了多场练习赛,练习赛中有进攻、有防守、有冲撞倒地后的迅速爬起,也有出现问题需要担架进场救护的场景。通过练习赛,队伍会总结问题,从而提高机器人自身的算法策略。
3
参赛队正在进行赛前技战术演练
面对不同的对手和场上形势的变化,这些机器人选手都要有不同的应对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机器人的足部都是黑色的,今天直播开始前,工作人员也是提醒记者穿一双黑色的鞋子来到赛场。这是因为足球的主色调为白色,如果我们的鞋子也是白色的话,会有被机器人误以为是足球而被“围攻”的风险。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大家在观看比赛时也可以注意一下,是不是所有的裁判员、担架员等这些可能进入比赛场地的工作人员,是不是都穿着黑色的鞋子。
01
场地布置完毕
赛前测试正进行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首场测试赛,将于明天正式开赛。今天,各战队正紧锣密鼓地开展赛前测试。
总台记者 邵薇:这里是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我们看到成功晋级决赛赛段的四支战队的队旗已经在现场布置完毕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大片人造草坪也是正式比赛的一个场地,14米乘9米,比我们常规所熟知的足球场要小不少,这是考虑到机器人行进速率的问题。
同样,场上的灯光对于机器人队员的视觉识别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干扰,所以在开场前,我们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机器人对着一个类似棋盘格的物体来模拟对于足球的视觉抓取。现在场上是正在进行战队的两两小组模拟赛,各队争分夺秒,在不断地试错、调试当中来改进自己的策略。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不同于传统足球,机器人更多的是采用脚尖推球的方式完成比赛。
RoBoLeague世界机器人足球联赛赛事运营负责人 王永皓:用脚尖来触球的话,首先更稳定,其次动作也更流畅。足弓推球的话,因为它跟球接触的面积比较大,针对传球或者射门动作,包括对于球的路线的掌控,控制程度会更高一些。
目前,本次联赛的决赛场地布置已基本完毕,座席可容纳约500人近距离观看比赛,直观地看到机器人的操作精度与智能决策。
02
球场感知 抗击能力
机器人选手必备技能
作为国内首场机器人足球3V3 AI赛,参赛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能自主找足球,还能攻防协作、完成射门。国产机器人的仿生能力持续提升,这背后有哪些科技支撑呢?
在国内首场机器人自主足球赛前夕,记者来到了北京的一家机器人公司,看到本次参赛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各类运动场景测试,不论是接球射门的仿生动作,还是针对平衡性测试的爬坡练习,机器人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研发团队介绍,足球作为一项有强对抗性的运动,不但对参赛机器人的球场感知能力提出要求,同时还对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抗击能力提出挑战。在训练球场的角落,一个标重10公斤的悬空沙球,引起了记者注意。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负责人徐磊介绍道,现在这个机器人能承受15牛秒的冲击,它的抗碰撞的能力是非常高的。
尽管无人遥控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具备了足球运动员的基本“身体条件”,但与之对应的巨大耗电量,是否能承受住足球赛的时长呢?
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程昊:机器人比赛会有中场休息。但其实机器人并不需要中场休息,电池续航可以一直踢到2小时。
(总台记者 邵薇 周逸飞 刘硕 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