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我是帮主郑重。今儿咱们聊聊智算中心这事儿。最近这两年,咱们国家算力建设那叫一个“狂飙”,可热闹背后,不少算力中心却在“喝西北风”——企业级通用算力利用率只有10%到15%,部分智算中心的GPU利用率连30%都不到。这到底是咋回事?咱们掰开揉碎了聊。
先说问题根源。第一个坎儿,需求预测偏差。前两年ChatGPT一火,大家都觉得AI应用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喷出来,结果呢?应用需求还在“爬坡”,算力却已经“建好了”。就像你开了个火锅店,买了100口锅,结果每天只有20桌客人,剩下的锅只能晾在那儿。软通动力的金亚东说得实在:智能算力“井喷”,但应用还没跟上,算力自然闲得慌。
第二个坎儿,生态不成熟。智算中心可不只是搭个机房、塞几台服务器那么简单。网络调度、系统运维、人才配套,这些“软实力”跟不上,硬件再牛也是白搭。就像你买了辆顶级跑车,结果没油、没路、没驾照,只能当摆设。北电数智的杨震举了个例子:有些地方为了省电,把智算中心建在偏远地区,结果人才不愿意去,算力再强也没人用,这就是“地理空间错配”。
第三个坎儿,需求结构变了。以前大家都盯着训练算力,觉得大模型训练才是王道。结果DeepSeek这些现象级产品一出来,市场突然转向推理算力,而且是指数级增长。这就像你开了家服装厂,本来准备做冬装,结果夏天突然来了,库存全砸手里了。好多已建成的智算中心,软硬件结构根本适配不了新需求,只能干瞪眼。
再看看具体案例。莲花控股花了5.55亿买GPU服务器,结果只交付了12台就撤单了;鸿博股份和百川智能的合作也因为不可抗力终止。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建设,一边是合同撤单,这矛盾够尖锐吧?还有那些没经验的上市公司,像生产味精、染料的,甚至博彩行业的,都扎堆儿建智算中心,结果呢?机房出租率普遍只有20%-30%,有的甚至不到10%。一个英伟达H100千卡集群智算中心,前期投入3.5亿,每年还得花5000万运营,结果一年营收才2300万,连运营成本都cover不了,这买卖做得太亏了。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希望。政策层面,工信部发了《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26年建立算力互联标准,到2028年实现全国公共算力互联。这就像给算力修了个“高速公路网”,以后算力可以跨区域调度,提高利用率。技术层面,液冷技术成了新趋势。中科曙光的杜夏威说,AI算力对散热要求高,液冷技术能大幅提升效率,未来会是核心发展方向。还有应用导向的转变,以前是“先建再说”,现在更注重实际场景。比如佛山南海桂城智算中心,结合当地产业需求,让AI真正落地,而不是摆样子。
投资策略上,我建议关注三个方向:一是液冷技术相关企业,比如中科曙光、英维克,这是硬件升级的刚需;二是算力调度平台,像共绩科技、北电数智,未来算力互联离不开他们;三是垂直行业应用,比如机器人、低空经济,这些新需求正在催生算力增量。不过要避开那些盲目跟风、缺乏运营能力的公司,尤其是那些跨界建算力中心的,风险太高。
最后,我得提醒大家,算力中心建设已经从“规模竞赛”转向“质量竞赛”。那些能解决供需错配、完善生态、提升运营能力的企业,才是真正的赢家。我是帮主郑重,专注中长线投资20年,关注我,咱们一起看透市场本质,抓住真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