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徽州文化与现代机械工程的融合路径,同时引导机械学子走出课堂,在产业一线触摸技术脉动,7月7日至8日,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徽绩匠星・械梦远航”实践团队赴安徽绩溪,走访了徽善堂、数字化非遗展示中心、绩溪博物馆、三雕博物馆及小小科技、祥博传热、碧橙数字、凡农农业等企业。开展了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产业广度与专业思考的实践调研活动。本次实践活动以“产教融合,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旨在探索传统与现代、产业与教育的融合之道,理解机械工程在多元领域的创新应用与价值创造。
走进制造前沿:感受精密制造与绿色传热的力量
在安徽省小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密制造车间,团队成员目睹了高端数控机床的精准运作与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从精密齿轮的切削加工到复杂零部件的精密检测,小小科技展现的“匠心制造”精神与智能化生产流程,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机械精度在现代工业中的核心地位。“每一个微米级的精度控制,都是对‘中国精造’最生动的诠释”,团队同学在参观后感慨道。
步入安徽祥博传热科技有限公司,其前沿的散热技术与高效节能产品引发了团队的浓厚兴趣。技术专家详细讲解了应用于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等领域的先进热管理解决方案,着重阐释了公司在低碳散热材料研发与系统能效优化上的创新突破。“传热技术不仅是机械工程的分支,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点”,祥博的技术分享让同学们看到了机械专业在绿色科技革命中的广阔舞台。
跨界洞察:数字赋能电商运营与智慧农业新实践
在碧橙数字的数字化运营中心,实践团队经历了一场认知升级。企业负责人通过实时数据大屏,生动展示了电商全链路运营中数据驱动的决策逻辑——从精准的用户画像构建、智能营销策略制定到高效的仓储物流管理。“机械工程背景赋予我们系统思维的优势,而理解数据价值则是在新商业时代破局的关键”,碧橙的分享打破了团队成员对专业应用的固有边界认知。
安徽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农业基地则呈现了机械自动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典范。团队重点考察了其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包装车间:自动化清洗分拣线高效运转,智能包装流水线精准完成定量灌装、真空封口、自动贴标等环节,冷链仓储系统保障农产品新鲜直达。凡农科技通过引入自动化控制、物联网监测及智能包装机械,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标准化、高效化与可追溯化,生动诠释了机械工程技术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核心驱动力。
探访徽善堂:对话匠人,感悟匠心
在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徽善堂木雕工坊,团队成员近距离观摩了徽派木雕的精细工艺流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了“镂空雕”“深浮雕”等绝技,并指出:“传统工具与手工技法虽能保留艺术神韵,但效率低、成本高,年轻人难以坚持。” 团队成员结合机械工程专业背景,就“数控雕刻机与传统工艺结合”“三维扫描修复古建筑构件”等议题与匠人展开讨论,为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转型提出初步构想。
数字化非遗中心:科技激活传统基因
在绩溪县数字化非遗展示中心,团队体验了科技赋能下的非遗传承新形态。通过三维建模、VR虚拟等数字化技术,原本静态的徽派木雕、砖雕作品被赋予了动态的展示效果,观众可以清晰看到雕刻过程中每一刀的角度与力度。实践团队成员与展示中心的技术人员深入交流,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机械加工领域的应用可能性。大家认为,将数字化建模与传统雕刻工艺结合,不仅能提高机械加工的精准度,还能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技术支撑,这一发现为团队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
博物馆溯源:从历史中寻找创新灵感
绩溪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成为团队调研的又一重点。博物馆建筑本身便是徽派建筑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其马头墙的承重结构、榫卯连接的屋顶框架等,都体现了古代工匠对结构力学的深刻理解。三雕博物馆聚焦徽派“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技艺展开调研。馆内珍藏的大量明清时期的雕刻作品,其精细的纹饰、复杂的镂空结构,对雕刻工具的精度和操作技巧都有着极高要求。实践团队从机械加工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传统雕刻工具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利用现代精密数控机床改进雕刻工艺的设想。带队老师指出:“传统纹样中的仿生学思维、榫卯结构的模块化理念,对现代机械设计仍有重要启示。”
知行合一,筑梦远航:机械学子的时代担当
此次“徽绩匠星,械梦远航”实践活动,是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深化实践育人、服务地方发展的扎实一步。学子们带着课堂所学,触摸产业脉动,在绩溪这片融合古老徽文化与现代产业活力的土地上,不仅汲取了前沿知识,更明确了未来方向—— 以扎实的机械专业素养为根基,拥抱跨界融合,在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时代浪潮中校准航向,让青春梦想在服务国家需要的实践中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