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记者 林珂
AI领域再度迎来重磅产品。近日,OpenAI发布ChatGPT Agent(智能体),这一新产品拥有自主思考与行动能力,可以完成多步骤的复杂任务。
当前,“AI智能体”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热词,国内外科技巨头、初创企业纷纷加快布局。就短期来看,虽然AI智能体技术仍有待发展和完善,但往后看,AI智能体将逐步应用于各行各业,驱动生产力提升和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变革。有机构预测,AI智能体未来有望造就数万亿美元的商业机会。
AI智能体迎重磅产品
在沉寂一段时间后,OpenAI在人工智能领域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推出ChatGPT智能体,整合早期三项突破性进展,让具备思考能力与行动能力的智能体连接研究与实践。而这款通用型AI智能体,集成强大能力,一经发布便迅速成为全球科技爱好者与行业人士热议的话题。
功能上,ChatGPT智能体融合了此前OpenAI发布的Operator远程可视化浏览器环境执行任务能力、DeepResearch的多步研究与整合高质量信息能力,以及ChatGPT的对话能力;人员配置上,据OpenAI官方披露,为了开发ChatGPT智能体,Operator与Deep Research团队已合并为一个由20—35人组成的统一团队。
据称,ChatGPT智能体拥有自主思考能力与行动能力,能够智能调用浏览器工具(Operator)、深度信息整合能力(Deep Research)与语言生成能力(ChatGPT),完成包括在线购物、订餐预约、撰写研究报告、制作PPT和财务分析在内的多步骤复杂任务。
从使用上看,用户只需要一句指令,ChatGPT智能体即可自动浏览网页、点击操作、筛选信息、运行代码,并生成幻灯片或电子表格。
OpenAI表示,ChatGPT智能体尤其适合处理初级财务分析等耗时任务,可将原本数小时的工作压缩至30分钟内。该功能于近日向Pro、Plus和Team用户开放,企业和教育版用户将于今夏稍晚获得使用权限。
科技巨头加速入局
今年以来,全球各大厂商正在加速推出性能更为强悍、功能更加综合的模型和智能体产品。就目前来看,智能体行业已有Manus、Lovart、Flowith、Genspark等明星产品,还有不少初具雏形的智能体产品等待问世。
苹果、谷歌和OpenAI等科技巨头已经把智能体视为2025年的研究重点之一,2025年或将成为AI智能体的爆发元年。国泰海通证券分析师秦和平指出,AI智能体是新的数字劳动力,能够协助或代替人类完成任务。据英伟达估算,全球知识工作者总数达10亿,AI智能体未来有望造就数万亿美元的商业机会。
从市场数据来看,国际著名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的报告指出,AI智能体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1亿美元,跃升至2030年预期的4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4.8%。另外,自Manus在今年3月引领通用智能体发展以来,吸引国内外各大科技企业加速布局。
AI智能体有望在多行业应用端加速渗透。中航证券指出,2025年7月,国内外AI行业分别迎来两大里程碑事件:月之暗夜推出开源大模型KimiK2,OpenAI发布ChatGPT智能体功能。AI从“问答式交互”跃迁至“任务执行代理”,标志着AI能力完成第一次结构性范式迁移,未来将开启AI智能体平台化、工具化、生态化阶段,推动企业效率重构与新型应用推出。多行业AI部署不断深化,智能体能力正在重塑业务流程。AI智能体在多行业应用端正加速渗透,展现出显著的提效与智能化能力。
国内商业化持续落地
在国内大模型持续突破的背景下,AI智能体的热度也在持续提升。目前,AI基础模型领域吸引了大量投资,而商业化进展仍有待突破,自主智能体被视为重要的方向。
不论是科技巨头,还是AI产业初创企业,都在加速布局智能体,应用场景有望持续拓展。从上至下的政策出台,则为智能体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能。
就今年来看,国内已经有不少企业在AI智能体赛道上推出了新产品。其中,国产大模型团队Monica发布了通用AI智能体产品Manus,并宣布与阿里通义千问团队正式达成战略合作;联想集团在武夷山、宜昌等城市相继落地“城市超级智能体”,为千行百业和用户提供定制化“人工智能+”引擎;夸克以“AI超级框”形态打造超级智能体,在搜索、浏览器、扫描、拍题等领域具备优势。
政策方面,7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提升智能化水平”的核心任务,并要求:编制制造业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支持企业在重点场景应用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和智能体。
AI商业化正在逐步落地,随着NVIDIA H20等芯片解禁,算力基础有望进一步夯实,AI发展将进一步加速。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的AI产业资深观察家李永哲表示:“随着行业对AI智能体本质特征的认知不断深化,行业将进一步往成熟方向发展。从产业发展来看,需要突破工具调用及多智能体协同等多个核心技术瓶颈。同时,算力基础设施升级依旧是重中之重,为复杂任务的处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