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见习记者 郑棋文】人形机器人正在迎来“订单潮”。
继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联袂拿下中国移动旗下公司1.2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后,优必选凭借近亿元中标金额,再度刷新行业纪录。
在业内人士看来,头部企业订单激增,正在让行业重拾量产信心。与此同时,不同能力类型的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也将在小批量商业化阶段迎来产品验证的考验。
中标近亿元
优必选拿下行业最大订单
7月20日消息,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日前发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中标公示》显示,优必选科技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觅亿汽车)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
这是目前公开信息中,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单笔中标金额最大的采购订单。
公开信息显示,采购方觅亿汽车成立于2024年,由十堰市国资委下属公司参股35%,公司主要面向全球出口中国制造全系列汽车,业务涵盖新车、二手车及关键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其中,以乘用车为主的二手车出口是其核心业务。
优必选成立于2012年,2023年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此前曾与多家车企宣布合作,其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已进入蔚来、比亚迪、奥迪一汽等多家车厂的生产前线,参与质检、贴标等任务。
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拿下行业最大订单并不令人意外。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以往“进厂”汽车生产制造一线,此次优必选的机器人将延伸至二手车出口领域。
二手车出口商采购人形机器人,折射出了哪些行业核心需求?未来,优必选机器人落地觅亿汽车后,又将在哪些具体场景展开应用?针对上述问题,大河财立方记者致电优必选与觅亿汽车,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在格局研究所联合创始人、汽车首席观察员贾智超看来,优必选拿下行业最大订单的背后,是汽车出海的大背景,这笔采购也反映了人形机器人与汽车产业发展的深度交融。
“汽车产业是十堰市的主导产业。当地政府曾提出力争到2026年,全市汽车产业产值超2500亿元。而觅亿汽车科技作为十堰市二手车出口企业联盟理事长单位,在中国和海外设立了近20个前置仓和海外仓,承接大量整车与汽车零部件出口资源。”贾智超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在汽车出海中,机器人能够解决许多问题。
一方面,机器人的工业化场景应用已趋于成熟,尤其在零部件管理与质量检测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另一方面,面对二手车等大体量非标件的搬运、巡检作业,机器人的跨境部署还可以规避人员跨国流动的复杂流程,在海外市场拓展中具有运营成本优势。
而在供给端,贾智超分析道,虽然当下人形机器人硬件端在稳定性、续航上还存在诸多挑战,但优必选近日发布的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实现全球首创的“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或许是此次中标的主要原因。
“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意味着该机器人无需人工干预或关机,可以在3分钟内实现自主换电。在工业化场景中,将极大提升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他表示。
人形机器人“订单潮”来袭
事实上,优必选获1.2亿元订单并非孤例。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近期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在迎来“订单潮”,头部企业频获大单。
7月12日,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显示,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中国移动旗下公司1.2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其中,智元机器人中标7800万元的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订单,宇树科技中标4605万元的小尺寸机器人及配件订单。
而在此之前,上述3家企业也已多次获得订单,中标项目以教育科研、工厂巡检等为主。
“从整机厂体感看,当前订单潮并非偶然。”灵宝CASBOT相关负责人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技术迭代下,主流产品运动控制、感知交互等能力已满足80%基础商用需求,客户从“看演示”转向“谈落地”;叠加制造降本、服务人力缺口驱动,工业制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头部客户开始进入批量测试甚至小规模部署,市场正从“单点打样”迈入“批量复制”阶段。
该负责人表示,这种变化既是行业逐渐成熟的标志,也对整机厂的研发韧性、供应链把控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期,公司也在同步加码产能建设与场景适配,力求在行业上升期抓住确定性增长机会。
对于本轮人形机器人“订单潮”,产业链企业亦有所感知。灵巧手厂商傲意科技曾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上游灵巧手等零部件企业带来了产能增长机遇。“目前,公司订单集中在ROH-A002,ROH-AP001,ROH-LiteS三大产品系列,主要面向工业端交付具身智能解决方案。”
在觅途咨询具身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悦看来,头部企业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优必选获得大单,确实为tesla暂停调整量产计划后的行业,重拾起量产信心。与此同时,不同能力类型的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也将在小批量商业化阶段迎来产品验证的考验。
不过,刘悦认为,虽然头部企业频获大单,但现在谈行业分化和洗牌还为时尚早。
“人形机器人这一阶段的订单潮,是行业从小批量量产走向商业化量产的关键节点,但产品和场景需求的真正匹配,还需要大量场景和任务的泛化迭代。”刘悦分析认为,2027年或许才是人形机器人需求端的商业化量产元年。在此之前,中小型企业还有一段时间的窗口期。
责编:陶纪燕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