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奔向火星,这一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让遥远的火星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这颗被称作“红色星球”的近邻,究竟有着怎样的面貌?
19世纪晚期,欧洲天文学家利用当时新研制的望远镜,发现火星表面的线性网状条纹,并把它们解释为“运河”,自此“火星人”成为科幻作品的主角;1976年,海盗1号(也称维京1号)在火星表面拍摄到一张酷似人脸的照片,再次引发人们对“火星人”的遐想。
01
·火星探测器搜寻生命信息·
从 1960 年苏联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至 2018 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洞察号在火星着陆,人类共进行了 45 次火星任务发射,成功率约 50%,包括 8 次成功着陆。在这 8 次成功着陆中,除了洞察号任务以探测火星内部结构为主要目标之外,其他 7 次任务都把火星古环境探测和搜寻生命信息作为重要目标。
02
·火星陨石提供生命存在证据·
探寻火星生命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火星陨石。迄今为止,火星陨石仍是唯一能获得的火星样品,它携带了火星形成与演化的信息,以及火星古环境和可能的生命痕迹。1996 年,NASA 的科学家声称在一块南极火星陨石(ALH 84001)中发现生命存在的证据:在陨石中发 现 了 碳 酸 盐 脉。以及相关的有机质,类似磁细菌中磁小体链的形态、磁铁矿和黄铁矿等。
03
·火星表面曾经有水存在·
水是支撑地球上生命的关键因素,因而也是探寻火星生命的主要线索。所有的探测结果都指示了火星表面水流的主要活动时期早于35亿年。后来,由于火星内部活动和火山喷发减弱、磁场消失、河流干涸,从30亿年以来,火星就基本上处于与现在相似的寒冷、干旱环境。火星上的水到底去哪儿了?科学家认为,消失的地表水,一部分以地下冰川和两极冰盖的形式存在,还有一部分被太阳风吹离火星而逃逸进太空。
04
·火星内部活动决定环境变化·
火星表面宜居环境的变化,主要受控于火星内部活动,是后者的外在表现,也是行星圈层相互作用的一个很好例子,对于认识地球环境的演化和生命出现提供了最好的类比。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其产生磁场的发电机很早就已停止工作。失去磁场保护的火星大气和电离层,在高速太阳风的侵蚀下,水和气体分子不断逃逸。
火星的尘土里藏着太阳系的往事,那些干涸的河床还在等待被重新解读。或许未来某天,当人类的脚印真正踏上这片红色土地,会发现它不仅是遥远的邻居,更是我们探索宇宙时,一封写了亿万年的邀请函——毕竟,谁不想看看,那颗总在夜空眨着“红眼睛”的星球,究竟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