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运营商的承诺该不该相信?希望能够相信,但似乎并不是那么令人信服。
中国新闻网7月21日报道,记者获悉,近日,三大运营商纷纷表示推进行风纠风,落实2025年工信部工作部署,承诺“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维护行业生态,切实回应客户关切,精简套餐,资费做到透明。如中国移动举行发布会推出“透明消费,明白办理”“主动提醒,放心使用”“套餐变更,限时办结”等十项服务承诺;中国联通在近日举行的合作伙伴大会期间表示,推出四个方面十六项举措,其中包括精简资费套餐方案种类和数量,资费公示做到分类清晰;中国电信20日表示,规范服务提供,提升服务水平,推出九项措施,包括征得用户同意后开通电信业务,让用户明白消费等。
不能不说,三大运营商推出的服务承诺,都是广大消费者希望看到的,也是迫切期待的,更是这些年三大运营商没有做好的,存在较多问题的,损害广大消费者利益的。能够做出新的承诺,按理,广大消费者应当感到高兴。但是,却又很难给予满意期待,很难相信这些承诺真的能够兑现。
俗话说,不看承诺看行动,这是广大消费者对三大运营商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低要求。因为,类似的承诺,三大运营商已经无数次做过。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又似乎都是嘴上说了,也就说了,行动上很难充分体现。
事实也是,运营商与消费者之间,理应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是消费者依赖运营商,运营商凌驾于消费者之上。而事实却是,运营商一直牵着消费者的鼻子走,特别是套餐,几乎没有一个是公开透明的,都是夹杂着各种算法。想一想,三大运营商都是一套算法水平很高的团队在算计,消费者凭借个人的力量,如何去与这样的团队相对抗,只能任其宰割了。等发现受骗上当,已经是一个周期结束了,然后,再听从运营商的花言巧语,进入第二个受骗上当的套餐周期。
也就是说,三大运营商的所谓精简套餐,只是相对于他们的复杂套餐,给一点根本没有透明的承诺,以应付有关方面的检查。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主动透明的意识。
三大运营商真的有消费者意识、用户意识、服务意识,有承诺时的姿态,就不会做出各种完全不公开、不透明之事,不会设计出算法极其复杂的套餐。而有关方面在对三大运营商的监督过程中,到底是定性监督还是定量监督,是口头监督还是行动监督,是虚无缥缈的监督还是脚踏实地的监督,也是一个问题。如果监督只是停留在表面,满足于文件、会议、口号,那消费者利益要想得到保护,也是没有多大可能的。
事实也是,对广大消费者来说,其实并不怕三大运营商赚钱。作为企业,赚钱是必须的,不赚钱,就没有谁愿意做。前提是,钱要赚得明明白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要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就像手机一样,谁都知道新推出的手机“性价比”最低,但是,为了赶时髦,消费者还是愿意付出高代价的,这就叫你情我愿,自然也就不存在着不公平。
相反,三大运营商是完全的服务企业,是与消费者共生共存的,其服务的着力点,应当为消费者提供良好服务方面,而不是设计出让消费者没法应对的套餐,不是给消费者挖坑。如果给消费者挖坑,就不是服务,而是伤害。自然,消费者对三大运营商的评价,就不可能很高。即便三大运营商提供了越来越便捷的服务,对消费者来说,也不会认为这是提供服务,而极有可能又是在挖坑。如此,就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出现问题了。
也正因为如此,三大运营商应当从此前的服务中吸取教训,不管开发什么产品、什么服务,都能够把公开、透明放在突出位置,不要试图通过复杂的算法来与消费者比智力,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就不是服务,是伤害。伤害多了,三大运营商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也就差了。眼下的三大运营商,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是比较差的。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三大运营商都是国有企业,是全民企业,为全民服务,是自己的本质,而不是特别的要求。为广大消费者服务,应当成为三大运营商的自觉行动。不然,是会损害国企的整体形象的。所以,三大运营商应当按照自己的承诺,真正把公开、透明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行动上,从而让各种套餐真正为广大消费者服务,而不是一个个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