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嵌银 定格时光
01. 非遗记忆“贴”进生活!
当苗银的冷冽光泽遇见织锦的斑斓色彩,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7月21日,在珠山区图书馆,30位大小朋友完成了一场轻巧有趣的非遗体验——将六百年的苗银与织锦技艺,浓缩进一枚小小的冰箱贴里。
02. 聆听:藏在金属与丝线里的文明密码
珠山区图书馆赣文轻骑兵志愿者以生动的讲述,揭开苗银锻造与织锦纹样的神秘面纱:
> “ 苗银的价值不在材质,而在这项 国宝级技艺”
> “从铸炼、锤打到编结,
每道褶皱都藏着苗族的宇宙观与生命礼赞。”
> “您手中的 织锦布片,背后站着整个中华织锦家族:
·云锦(2009年人类非遗):‘寸锦寸金’的织造活化石
·蜀锦(2006年国家级非遗):丝绸之路的文明使者
·土家锦/壮锦(2006年国家级非遗): 是用几何图腾 编织民族史诗的‘无字史书’”
冰冷的银与绚丽的布,在讲述中瞬间化作行走的文化教科书。
03. 指尖的温度,是传承的刻度
在示范环节后,大家跃跃欲试,开启了一场充满趣味的“非遗组装”:
· 指尖的搭配艺术:挑选心仪的织锦布片
·银饰点睛之笔:将苗银小饰片(如蝴蝶、花草)点缀其上
· 磁铁巧固定:将成品嵌入相框,背后贴上磁片
亲子搭档默契满分
当最后一块磁铁稳稳贴上,30件独一无二的“微型苗乡”跃然掌中!精致的银饰与细腻的织锦在方寸相框里和谐共生。它们不仅是冰箱上的风景,更是可触摸的文化记忆:把博物馆级的非遗,变成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
04. 非遗并非橱窗里的标本
当苗银的冷冽光泽映照厨房暖灯,当织锦的繁复纹样点缀柴米油盐,文化传承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珠山区图书馆将持续搭建这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桥梁,让古老智慧在当代土壤中,生长出万千可能。
来源:景德镇市珠山区图书馆
编辑:胡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