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害了多少孩子你知道吗?”“再不救孩子就晚了”……近期,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这类短视频,其以火药味十足的语气批判游戏,劝导家长管好孩子,让他们远离游戏。如果你以为,这些视频真的是为孩子着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其痛骂游戏背后,实则伪装着套路满满的“生意经”。来看记者调查。(来源:看看新闻Knews)
记者浏览多个“反游戏”视频发现,它们有一个固定的套路:先是博主用激烈言辞勾起家长的愤慨之情,然后便看似随意地推荐起所谓的免费课程。等到家长进入课堂后,所谓的“老师”就开始频繁输出焦虑情绪,等到气氛烘托到位,就开始推销收费的家庭教育辅导课或戒网瘾训练营等,费用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数据显示,这种披着正义外衣、占领道德高地的生意,已经成为一门颇具规模的产业。截至目前,全国包含网戒学校、短期训练营、网红讲师等在内的网戒产业,规模估算已超700亿元,俨然造富新赛道。
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机构虽然打着教育培训的旗号,实际上大多数都没有合法的教育或培训资质,其宣扬的内容也大多充斥着负面内容。黑猫投诉上,可以看到,多位消费者投诉相关课程机构存在霸王扣款等问题,还有的擅自修改退款协议,拖延不下去就“强扣20%服务费”。
法律人士指出,具有教育培训资质的机构在合规框架内提供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咨询,并无不妥,但短视频平台的这种“反游戏生意”明显存在着虚假宣传、诱导付费等问题,这些行为不仅违反法律,还严重侵害了孩子的权益,应当受到法律制裁。
此外,关于网络游戏,大家普遍的共识是,没必要一竿子打死,只要“适度”,还能愉悦身心。家长担心孩子沉迷其中,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许还应当从亲子关系入手。轻信短视频博主的“反游戏”言论,只能陷入被收割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