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37部iPhone在印度工厂下线,这个曾因“咖喱味手机”被嘲笑的制造基地,如今正以惊人速度改变全球科技产业链版图。
印度制造iPhone对美出口激增76%
富士康印度工厂工程师张伟(化名)每天见证着生产线上的变化:三年前被嘲笑有“咖喱味”的印度组装iPhone,如今已能高效量产高端机型iPhone 15 Pro Max。在他工作的泰米尔纳德邦厂区,生产线良品率从2020年的68%飙升至92%,每分钟就有37部手机下线。
2025年4月的数据显示,印度出口至美国的iPhone数量达到300万台,同比激增76%,而同期中国对美出口量暴跌76%至仅约90万台。这已是印度连续第二个月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智能手机来源地。
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的最新报告揭示了这场供应链转移的规模:2025年4月,印度对美iPhone出口量达到300万台,同比激增76%。与此同时,中国同期对美iPhone出口量骤降76%,仅约90万台。
富士康的转变尤为显著。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富士康印度工厂的iPhone出口还分散在荷兰、捷克、英国和美国等多个市场,对美出口占比仅为50.3%。而到2025年3-5月,富士康印度97%的iPhone出口都流向了美国。
2025年前五个月,富士康从印度向美国出口的iPhone价值达到44亿美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37亿美元。其中3月单月出口价值达13亿美元,创下历史峰值。
印度承担全球iPhone产能从2023年的10%提升至25%-30%。Counterpoint预估到2025年底,印度制造的iPhone将占全球出货量的25%-30%,高于2024年的18%。
关税驱动转移,苹果的避险博弈
苹果的"China+1"战略成为此次格局变革的最大催化剂。2024-2025财年苹果在印生产价值220亿美元的iPhone,同比增长60%,其中80%(176亿美元)用于出口。2025年苹果将印度工厂大部分产能专供美国市场,甚至包机运输价值20亿美元的iPhone。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已开始组装iPhone 16 Pro系列,打破"印度只产低端机"的固有认知。三星与摩托罗拉虽然紧随其后,但转移规模远小于苹果,三星仍依赖越南基地,而摩托罗拉核心产能留在中国。
苹果供应链战略的转变直接受到美国关税政策影响。为规避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的20%关税,苹果自疫情期间启动印度供应链建设,而近期美国关税政策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
2025年初,特朗普宣称可能自6月底起对非美国制造的智能手机征收25%的关税,并明确表示不希望苹果在印度建厂。这一威胁促使苹果紧急行动,通过“绿色通道”空运数百吨iPhone至美国。
供应链专家分析,苹果将最终组装环节从中国迁移至印度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绝大多数子组件仍在中国生产。这种“半迁移”状态使苹果能够规避关税风险,同时维持中国高效的供应链网络。
苹果CEO库克将印度定位为 “风险对冲工具”而非中国替代品,目前90%的iPhone生产仍留在中国。塔塔集团在印度的外壳生产良品率不足50%,远低于中国郑州富士康98%的水平。
印度十年逆袭的产业跃迁
短短三年间,印度对美智能手机出口完成了从"边缘角色"到"核心支柱"的蜕变。2025年Q2印度对美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激增240%,而中国份额则从2024年同期的61%断崖式下滑至25%,形成鲜明对比。
2024-2025财年印度智能手机出口额达241.4亿美元,同比增长55%,首次超越石油成为印度最大出口商品。更令人瞩目的是2025年4月印度空运至美的智能手机达2000吨(约40万部),首次超越中国(1000吨),改写中美空中贸易航线格局。
这一跃迁的起点可追溯至2014年,当时印度每年从中国进口1.79亿部手机,而到2022年其进口量暴跌98%至377万部,为产业本土化埋下伏笔。
印度政府通过"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投入27亿美元补贴,取消手机零部件进口关税,吸引外资建厂,该政策被业界称为"撒币神器",直接推动手机成为印度出口榜首品类。中美贸易摩擦则成为供应链转移的催化剂,特朗普政府2025年多次威胁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45%关税,虽最终豁免手机品类,但政策反复波动迫使企业加速"去中化"。
此外,早期OPPO、小米等中国品牌在印建厂带来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与技术,助力印度本土企业迪克森迅速扩张产能至8500万台,完成"学徒变老师"的产业逆袭。
光环下的阴影:印度制造的硬伤
尽管份额跃升,印度制造业仍面临多重挑战。生产线良率比中国低约10%,高端零部件80%依赖进口的现状暴露其技术短板。在印生产iPhone成本比中国高5%-10%,工人效率低下被调侃为"一边修手机,一边修路"。基础设施短板同样突出,电力不稳、物流低效问题频发,甚至出现工人"蹲路边吃饭"的场景。
政策风险亦如影随形,特朗普威胁对海外产手机加征25%关税,矛头直指印度制造。
技术依赖问题同样突出。印度工厂需从中国空运“预组装模块”,每部手机增加12美元成本,且机械臂故障率是中国的3倍。政策风险也不容忽视,印度政府冻结外资资产的行为加剧了供应链不确定性。
Omdia预测,印度产能最早2026年才能满足美国市场季度2000万台需求。印度工厂在高端技术领域仍显不足,目前所有iPhone Pro高端机型仍由中国独家生产。
苹果正通过税收优惠和物流优化对冲印度较高的生产成本。但Futurum Group首席执行官丹尼尔·纽曼指出:“将最终组装环节从中国迁移至印度的技术门槛较低,绝大多数子组件仍在中国生产。”
中国产业链的应对,转型升级与新出海潮
面对供应链转移,中国手机产业链正积极应对。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7160万部,同比增长3.3%。华为强势回归,市场份额升至18%,其综合毛利率达8%-12%,高于OPPO和vivo的5%-10%。我国政府推出补贴政策,对售价低于6000元的手机提供15%补贴,最高500元。这一政策刺激了中低端手机需求,为小米、荣耀、华为、vivo和OPPO等品牌带来机遇。
与此同时,中国手机品牌掀起“二次出海”浪潮。荣耀海外销量占比突破50%,成为马来西亚第三大品牌;OPPO业务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出货量占比约六成;vivo计划两年内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70%。
与过去不同,本轮出海主攻中高端市场。荣耀在欧洲推出售价高达1999欧元的Magic V3,在印尼瞄准300美元以上市场;vivo子品牌JOVI在巴西定价3000-5000雷亚尔,直接对标苹果和三星。
点评:全球供应链走向多极重构
此次份额更替揭示三大趋势——三星强化越南基地,苹果押注印度的布局,形成"近市场生产"新范式;跨国企业从"All in China"转向"中国+N"战略,印度、越南成关键支点;中印关系呈现"双人舞"特征——印度承担终端组装,中国掌控核心零部件,形成相互依存格局。美国智能手机市场1%的同比增速与厂商240%的备货增幅形成讽刺对比,折射出供应链焦虑已超越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