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位朋友聊天,近期她带着孩子回老家过暑假。
原本她以为,回到农村可以让孩子们享受一段“农家乐”般的童年时光,爬山、玩水、摘果子,就像她小时候过暑假的样子。
可现实却让她大吃一惊。
好友说:“你知道吗?现在农村的孩子基本都不怎么出门玩了,几乎都在家玩手机。”
那个画面令人触目惊心:
两三岁的孩子,手里捧着比他们脑袋还大的手机,笑嘻嘻地盯着屏幕,小小的拇指灵活地滑动着短视频。
好友感叹道,“以前我们小时候,哪有手机玩?最多就是看电视,但电视这么大也搬不走。
现在的手机这么小,走到哪儿都能带着。一打开手机,各种让人兴奋、开心的内容就自动涌来,哪还需要其他的快乐。”
跟好友聊完,我们不禁感叹:
这么小的孩子,在尚未形成自控力的时候,就已经玩手机玩到失控,他们接下来的人生会怎么样?
生活在“屏幕时代”,值得所有父母深思,我们到底什么时候,才真正能给孩子一部手机?
你的孩子真正做好准备使用手机了吗?
我们家有三个孩子,分别是8岁、6岁和4岁。
目前,只有8岁的哥哥拥有一部手机,在我们的监督下使用。
不过说来也挺有意思,他已经有好一段时间没主动提要用手机了。
这个暑假他实在挺忙的:不是和小伙伴约着去踢球、玩水,就是参加夏令营、和我们一起逛博物馆。
每天都有好多好玩又有趣的事情等着他,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和兴趣去惦记那块小小的屏幕了。
至于6岁的姐姐和4岁的弟弟,我们至今都没有让他们接触过手机。
他们还小,眼前还有无数值得探索的事情,骑车、滑板、踢球、爬树、画画、手工、过家家……
这么多好玩的都玩不过来,哪儿轮得到玩手机。
我们的计划是,如果可以的话,一定尽可能地推迟孩子使用手机的年龄。
这个想法跟我最近读的一本书《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所说的不谋而合。
书中建议:
2岁以下的孩子,最好完全不接触任何电子产品;
2至5岁,每天屏幕时间应严格控制在1小时以内,能不用最好别用。
6岁以后,可以适度引入电子设备,但不能过多代替现实生活。
孩子年纪尚小之时,就应该优先去户外活动、阅读、运动、交朋友,而非围着屏幕转;书中建议16岁之后,再考虑给孩子使用手机。
到了这个阶段,孩子才开始具备一定的时间管理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应对社交关系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
不过,年龄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心理成熟度。
有些10岁的孩子,已经能自律地使用手机,懂得合理安排时间;
而有些16岁的青少年,却可能一拿起手机就停不下来,沉迷于短视频、社交点赞、网游,甚至影响到学业与情绪。
所以,父母需要观察和判断的,不是“几岁可以给手机”,而是在心理层面孩子是否已经准备好。
不可忽视的三个准备阶段
在《屏幕时代,重塑孩子自控力》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块肌肉,屏幕的使用方式决定了这块“肌肉”是被强化了,还是被损耗了。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能有节制地使用手机,就不能一开始就把一台智能手机塞给他,而是要像训练身体一样,循序渐进,慢慢地预备好他们的“屏幕肌肉”之后,再给他们手机。
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共用设备阶段。
最开始时,孩子必须在父母的监管之下才能使用手机,并且只能在客厅等公共空间使用,不能独自带入卧室长时间使用。
同时,父母也有权随时查看设备内容与使用记录。
通过这个方式为孩子的“数字边界感”打下一个基础:
手机不是想玩就玩的娱乐工具,而是一种需要认真负责使用的工具。
第二阶段:陪伴使用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网络内容、游戏、短视频的好奇心会越来越强,单靠“限制”已经不够。
这个阶段,父母应该更多地“陪着孩子使用”,一边使用,一边教他们辨别手机内容的质量。
红色内容:属于高风险、强刺激类,比如短视频无限刷、暴力游戏、打赏直播、社交点赞。
这些会让大脑反复获得快感刺激,极易上瘾,应该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使用。
橙色内容:比如益智类游戏、查资料、电影视频等,属于中等刺激,既可能增长见识,也可能陷入沉迷。
需要家长陪同引导,一起讨论、设定使用时长。
绿色内容:包括创作类APP、编程、视频剪辑、摄影、写作类工具,这些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和创造力。
应鼓励多使用,甚至可以作为培养兴趣和技能的一部分。
第三阶段:逐步放权阶段。
当孩子在前两个阶段已经表现出良好的自控能力,并愿意与父母沟通分享他们的使用体验,就可以进入“逐步放权”的阶段。
不过,对于红色内容和橙色内容,仍需要用清晰的使用边界。
引导孩子多探索绿色内容,鼓励他们展示创作成果。
手机可以给,但必须立下“家庭协议”
我始终认为,给孩子手机,不该是一件随意的事,而是一件值得全家人重视的大事情。
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里程碑,代表着信任,也意味着责任的开始。
目前我的设想是:
等到孩子12岁之后(也有可能是15岁,按孩子的心理成熟度而定),我才会正式地把一部手机交到他手中;
但这不会是简单地“给手机”,而是要和他一起签署一份“家庭手机使用协议书”。
虽然听起来有点滑稽,但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目前的初步构思如下,未来会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分享给大家参考。
家庭手机使用协议书
亲爱的(孩子名字):
从今天起,你将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
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意味着你正在走向成熟,爸爸妈妈也更加信任你。
有了手机,你可以更方便地学习、沟通、探索世界,但同时你也需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选择和时间负责。
我们希望通过这份协议书,与你一起约定手机使用的规则,让你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能成为一个有自律、懂安全、讲责任的好使用者。
一、手机的主要用途
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络
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
拍照记录生活、查找资料
适度放松娱乐(内容与时长需共同商定)
二、使用手机的时间规定
工作日使用时间:每天不超过 ___分钟,时间段为 ___
周末/假期使用时间:每天不超过 ___分钟,时间段为 ___
睡前:需提前至少 ___ 小时停止使用
三、不得使用手机的情境
上课期间
吃饭时
家庭活动时间(如游戏、出游、散步等)
行走或骑车途中,为了安全不得看手机
四、APP下载与内容管理规则
不得私自下载APP,所有软件需父母评估并同意
禁止使用年龄不符的APP
不允许未经许可进行网络消费、打赏、充值等行为
五、网络使用与信息安全守则
不泄露个人信息
不与陌生人私聊或线下见面
若遇到令人困扰或不适的内容,应立刻告诉父母
记住:网络信息不等于事实,要学会分辨、质疑与求证
六、规则违规后的处理方式
我们立约的目的是帮助你成长,而不是惩罚你。当你违反协议时,我们将按照以下方式处理:
第一次:提醒 + 一起讨论原因 + 暂停使用 __天
第二次:暂停使用 __天 + 共同重新制定协议
第三次:暂停使用一周或更久,重新审视是否具备使用条件
给孩子一部手机,绝不是一件可以草率决定的小事。
别说孩子了,连我们成年人,有时都很难从手机的漩涡中抽身,短视频一刷就是一小时,消息一条接一条,根本停不下来。
对于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来说,手机的诱惑力更是无法抵挡。
所以,我们需要提前训练孩子,帮助孩子成为有意识的“使用者”,而不是被手机俘虏的“被动者”。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