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朱晓蕊,或许很多人并未听说过她的名字,但说到大疆,作为全球无人机行业的领先者,它的名字可以说是人尽皆知。
朱晓蕊,大疆的前首席科学家,更是被称为大疆背后的“高人”,她让大疆在全球无人机市场中占领85%的份额,2020年,大疆更是以1000亿人民币的估值位列胡润独角兽榜14名。
大疆前首席科学家、“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速腾聚创首席科学家、机器人公司大道智创的联合创始人和投资人、自主驾驶导航技术研发商一清创新的创始股东……种种成果让人目不暇接。这样一位硬科技创投圈的铁娘子,是怎样用20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令人惊叹的科技创业传奇?
2006年,朱晓蕊在美国犹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 ,她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任教,2014年被评为正教授。她加入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时,正是深圳市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朱晓蕊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007年下半年,在同事李泽湘的引荐下,想做无人机的香港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汪滔跟朱晓蕊建立了联系。
2008年,李泽湘和汪滔在香港重新成立了一家公司,并百分百控股此前他注册的深圳大疆,朱晓蕊和李泽湘投资了一点钱作为公司启动资金,朱晓蕊担任大疆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朱晓蕊没有纠结于股权分配,而是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坚。白天,哈工大深圳实验室里,她带着学生团队反复优化算法;深夜,简陋的民房中,她亲自调试飞控系统,从传感器校准到姿态控制代码,每个参数都经过上百次测试。
没多久,大疆出品了四旋翼飞机,火爆北美市场;2017年,大疆无人机销量100万台,公司市值超过150亿美元;2021年,大疆申请专利超过4600项;2023年,大疆市场价值达到1250亿元。
除了大疆,朱晓蕊还带出了另一个百亿独角兽——速腾聚创。
时间轴跳转到2014年,朱晓蕊的实验室里迎来了一位同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博士生邱纯鑫。
邱纯鑫的研究方向是激光雷达,在那个自动驾驶尚未成为风口的年代,这项技术被视为“用黄金堆出来的玩具”。面对质疑,朱晓蕊展现出了非凡的决断力。她深入了解了邱纯鑫的算法演示后,果断决定支持这个项目,并亲自推动软硬件同步研发。
在朱晓蕊的坚持下,速腾聚创从“学术样机”蜕变为“可量产产品”。
其企业的知名产品有:MX激光雷达、M3激光雷达、M-Core SoC等,这些产品都体现出了速腾聚创在激光雷达领域的创新能力以及技术实力。
七年后的2022年,当雷军携小米战投的24亿资金进入速腾聚创时,他们发现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正是源于朱晓蕊当年的英明决策。速腾聚创凭借硬件成本低、软件响应速度快的“组合型优势”,在激光雷达领域站稳了脚跟。
2024年,速腾聚创发布前三季度业绩,总收入约11亿元,同比增长91.5%;产品激光雷达累计销量达到381900台,同比增长259.6%。
企业与超过2600家机器人及其他产业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预计2025年机器人领域的激光雷达出货量有望突破100,000颗。
朱晓蕊的成功,并非偶然。她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技术的潜力,并在资本尚未介入之前,就带领团队深入钻研。
朱晓蕊始终秉持"精雕细琢,宁缺毋滥"的孵化理念。截至目前,她深度孵化的企业仅精选了7家,但每一家她都亲自担任首席科学家,从技术路线到产业落地全程把控。这种近乎苛刻的专注,使得每家被投企业都具备独特的技术壁垒。
在追求速度的创投圈,朱晓蕊用工程师的严谨书写着另一种成功范式。她像培育精密仪器般打磨每个项目,用基础研究的深度支撑产业创新的高度。当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反思"唯快不破"的局限时,朱晓蕊的实践正在证明:在硬科技领域,慢,才是最快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