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8月5日电 在上海世博中心的展厅里,匈牙利大模型研究领军人物GáborPrószéky教授手持讯飞翻译笔,用母语询问关于小语种建模的技术细节,屏幕上即时跳出的中文翻译让他忍不住点头:“以前需要专业译员才能完成的沟通,现在一台便携设备就能解决。”
这一幕正是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的常见场景,它不仅标志着AI语言交互能力的成熟,更预示着全球智能革命正突破技术、产业与协作的多重边界,迈向更具实践性的新阶段,中国AI“生态雨林”正吸睛世界。
“智能场景”赋能“千行百业”
AI的“能说话”早已不是新鲜事,但真正的突破在于从“翻译文字”到“理解语境”的跨越。语言作为文明的载体,不仅是符号的组合,更蕴含着文化习惯、专业逻辑与场景特性。当AI能捕捉这些深层信息,才算真正迈过“理解”的门槛。
泰国Omniscien公司CTO Dion Wiggins的体验更具代表性:“讯飞星火大模型可以让泰国学生用泰语提问,获得精准的中文解答,这种针对特定语言的深度优化,是通用模型难以替代的。”当AI能理解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语境与专业逻辑,跨语言协作便从“勉强沟通”升级为“高效协同”。
不仅“能说会写”,还“能理解会思考”。记者在展区现场看到,人工智能快速渗透到工业制造、教育、医疗健康等众多产业的“毛细血管”,带来效率和质量的飞跃。作为AI产业应用端的重要风向标,每届WAIC的“镇馆之宝”都备受瞩目,这些产品既彰显了前沿技术突破,也反映出AI商业化落地的最新趋势。
在WAIC公布的本届“镇馆之宝”名单中,科大讯飞AI学习机脱颖而出,成为八大“镇馆之宝”之一。除去“镇馆之宝”,科大讯飞AI学习机还赢得WAIC最高荣誉SAIL奖,入选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实现了WAIC荣誉“三连斩”,成为教育赛道唯一获此殊荣的产品。
本次WAIC,华为首次线下展出昇腾384超节点,即Atlas900A3SuperPoD。该产品基于超节点架构,通过总线技术实现384个NPU之间的大带宽低时延互联,解决集群内计算、存储等各资源之间的通信瓶颈。通过系统工程的优化,实现资源的高效调度,让超节点像一台计算机一样工作。
事实上,从模型训练到硬件选择,科大讯飞格外重视大模型的“自主可控”,与华为合作,打造了基于全国产化算力底座训练的讯飞星火X1深度推理大模型。
从解放双手的智能眼镜与AIAgent,到突破场景限制、融入情感交互的人形机器人,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众多“全球首发”与“中国首秀”,生动诠释了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从“炫技”迈向深度“惠民”的新阶段。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时代同球共济”的愿景,正通过这些触手可及的创新加速照进现实。
“中国智慧”贡献“全球方案”
线下参观人数突破30.5万人次,全网流量超23.6亿,较上届增长21.6%;大会共签约32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50亿元,达成意向采购金额162亿元……
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WAIC的热度逐年攀升,实现了规模与影响力的双跃升。“中国智慧”也在AI领域贡献“全球方案”。
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助理教授SovannarithHENG在参观完科大讯飞的展厅后,对中国AI在多语种中的应用表示赞赏,他说:“中国AI技术和方案更适合东南亚的AI,它是低成本、易操作的。”
这种需求催生出差异化路径。越南VAIS公司创始人DoQuocTruong博士选择“边缘设备+垂直场景”策略,他惊叹于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用在可看可感的终端产品上,希望与中国AI企业合作,将大模型压缩至本地运行,既解决计算资源不足问题,又保障数据安全。
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副教授YuYongPoh认为:“中国AI的帮助是很大的,特别是马来西亚有众多语言和方言,在中国的大语言模型的基础上,再加入当地的语料和标签,就会创造出更适合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大语言模型。”
汇聚全球成果、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当AI技术足够成熟,其发展便进入“全球协同”的新阶段。“中国的AI技术走在全球前列,我们希望与中国伙伴展开合作,不管是技术路径、开源生态,还是产品形态。”匈牙利人工智能专家GáborPrószéky表示。
这种诉求并非个例,印尼IDStar公司CEO Ferdinand Prasetyo期待与中国企业合作,他认为中国AI解决方案能在印度尼西亚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在翻译和教育领域;塔吉克斯坦工业和新技术部AI委员会首席运营官Bonu Boboeva表示,中国的AI技术发展与她9年前来中国相比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她看来,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始终具有战略性,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和明确的步骤。
全球协同的核心在于“技术互补”。以色列人类语言技术协会(IAHLT)的创始人兼董事AvnerAlgom博士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中国AI在规模与应用落地能力上领先,而以色列在小语种技术与创新模式上有优势,双方联合研发能加速多语言模型的全球化。”
从精准理解多语言语境,到深度嵌入产业解决实际问题,再到跨越国界形成协同生态,AI的这三重跨越,本质上是从“工具属性”向“生产力核心”的蜕变。
本次WAIC上,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将积极促进全球各方在人工智能治理理念、规则制定、标准设立等核心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早日构建起具有广泛国际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与规范体系。
从治理平台的搭建到安全规则的细化,中国正在为全球人工智能大厦打下稳固地基。中国“智”正跨越国界,惠及全球,促进发展,加速交融,以多元场景中的温度与速度,回应着世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采访手记:
当我穿过黄浦江畔恢弘的展馆群,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脉搏正以数字洪流的频率跳动。不同语言在此汇聚成同一曲科技交响,而其中最澎湃的章节,正是中国为全球发展注入的智慧力量。
在人潮涌动的科大讯飞展台前星火大模型的赞叹声中,我目睹中国AI正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台上,“九章”量子计算机的幽蓝光芒静静闪耀,引领人类向未知领域进发;类脑芯片“天机芯”以超低能耗模拟人脑智慧,为全球绿色计算贡献“中国方案”。这些“硬核”突破,正让中国从参与者跃升为全球AI生态的塑造者。
更令人动容的是“中国方案”为世界角落点亮的发展之光。通晓多种语言的AI成为世界第二选择,这些跨越山海的智慧火种,正是中国“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注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