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掌控原材料与关键技术,谁就能制定产业规则!中国正通过各种手段阻止印度工业化?
当年美西方妄图用这招锁死中国工业发展,现在又 指责中国用这一手段锁死印度工业化大门。印度一直想复刻中国发展的奇迹,利用产业转移的机会扶持本国工业,成为工业化强国,结果却发现难以逾越中国制造这座大山,中国真的锁死了印度工业化之路?
出台进口禁令,印度未伤人先伤己
同为世界人口大国,印度一直有一种错觉, 那就是中国行,印度肯定也能行。为了推动国内相关产业技术发展,印度限制进口中国的零部件,闹到最后却让印度制造原形毕露。
印度一直把中国当作追赶超越的目标,现实却是印度和中国之间差距太大,尽管印度一直不想承认,但现实无法改变。
振兴印度制造的口号喊了好多年,但收效一直不明显,很多产业的 核心零部件依然需要从中国进口。莫迪政府为了实现目标,限制中国核心零部件的进口。
2025年7月,莫迪政府发布禁令,禁止印度相关企业从中国采购军用、民用无人机的关键零部件,包括传感器、电池和通信模块等。
原本想着给国内产业链创造一次绝佳的机会,但没想到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印度自己的产业链根本不顶用啊。
少了中国的元器件后,印度的无人机组装生产线直接因为缺少零件而停工,国内根本找不到靠谱的供应商。
印度产业链对中国的依赖,让印度政府深感恐惧却又无能为力。印度喊工业振兴的口号喊了那么多年,依然还只停留在初期阶段。
简单的零部件还有一点生产能力,涉及到专业技术太高的零部件,则完全无能为力。印度想凭借着人口红利取代中国,结果最后只能干着组装的活。
就连这最基础的组装工作, 印度工人也能不断刷新下限,良品率低到令人发指。苹果手机的生产线,近些年来不断从中国迁往印度,还要求富士康也到印度建厂。
富士康投巨资到印度建厂,还想着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重现当年在大陆的发展奇迹。但 真正开工才发现,员工培训既耗时间又费钱,勉强上岗后还无法胜任工作。
富士康没办法,一方面安排印度工人到深圳富士康培训,一方面从大陆工厂调人去印度加强管理培训。
印度工人有没有学成回国暂时不得而知,但从大陆去的管理人员,因为签证问题撤回中国后,富士康印度工厂又出现各种问题。
环境不稳,外资加速逃离印度
印度政府自我感觉良好,但外资企业已经开始用脚投票,一些资金涌入印度寻求人口红利,一些资金流出印度紧急避险, 印度犹如一座围城,有人想进来有人想出去。
2024-2025财年,印度净外国直接投资只有3.53亿美元,而前一个财年的数据为100亿美元,相当于今年的 净外国直接投资比之前同期暴跌96.5%。
所谓净外国直接投资,就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减去外国投资流出额。印度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25财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比之前有所上涨。
之所以最终的净外国直接投资额只剩3.65亿美元,是因为在大量国际投资进入的同时,还有大量的资金在悄悄流出印度。
2025年5月的数据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当月净外国直接投资只有区区3500万美元,这点资金量还不足以支付孟买一处豪宅的价格。
如此惨淡的外国投资数据,让莫迪政府很着急,紧急出台优惠措施吸引外商投资,但印度混乱的政策环境和各种不确定性,让外资企业依然很难放心。
“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这是我国手机品牌小米,在印度经营十多年后得出的惨痛教训。
2014年小米手机到印度设厂,几年耕耘之后,逐渐发展成当地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手机品牌,深受印度老百姓欢迎。
肥羊逐渐养成,印度自然不会放过杀羊吃肉的机会。 印度政府以小米违反《外汇管理条例》为由,冻结小米555亿卢比(约合48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为了出发小米,印度有关部门不惜临时修改相关规定,完全是针对企业“量身定制”法律条款,为了捞钱也是煞费苦心。
印度政府不让外资企业省心,印度工人也同样不是省油的灯。三星印度工厂就遭遇工人罢工事件,起因是印度工人要求工资比之前涨三倍,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25小时
更离奇的是,印度工人还要求工作岗位也要实行“世袭制”,自己从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只能让自己的子女来接班。
从政府到民众,印度能搞出各种奇葩的事情,只有你想不到,就没有他们干不出来的,不断刷新下限大概就是如此。
中国技术封锁,阻碍印度工业化
印度自己不能生产,又主动禁止从中国进口工业产品,中国相关产业本就是受害者。结果却被歪曲成,中国对印度发起技术封锁,试图阻碍印度的工业化进程。
不是中国对印度技术封锁,而是印度自己搞“闭关锁国”。印度有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蜜汁自信,总认为中国能做到的,印度肯定也行。
当年中国工业基础比印度还差,通过引进外国先进工业技术,发展到现在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以一己之力近乎供应全球市场。
印度也想“自力更生”,复刻中国的工业发展之路。一些产业关键零部件禁止进口,就是印度的一次尝试,结果没能倒逼国内企业加强研发,反而严重影响生产链。
中国从来没有把印度视作对手,更没必要去打断印度的工业化之路,因为 印度自己就不具备足够的发展条件。
印度人口确实很多,但人多并不代表合格的劳动力就多。中国多年来推行义务教育,每一个走上工作岗位的人,至少都受过9年教育,而印度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和一个文盲,走上相同的工作岗位,工作能力肯定会有差别。缺乏高水平的产业工人,也是印度工业发展的短板所在。
另外, 印度的基础设施也完全无法支撑其工业化。当印度人在外网上发出灵魂拷问,对中国24小时不断电表示惊奇时,就知道在印度停电是常态。电力不够又如何发展工业?
印度的道路也是一个大问题,货物运输成本高企,时效性也无法保障,这无疑会大幅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第三, 研发创新不足,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发展的命门交到别人手中,这样的工业化也只是空中楼阁。
所以说,中国通过技术封锁来阻碍印度的工业化之路,完全是一种污蔑,目前的印度显然不具备工业化的基础。
当然,也可以说印度错过了最佳的工业化时间窗口,当年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红利没蹭到,如今的信息化工业又赶不上,一步慢步步慢。
气候变暖资源有限,地球容不下两个工业大国?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上资源有限,工业污染又会导致气候变暖,根本容不下两个像中国这样的工业大国,事实果真如此吗?
气候变暖是美西方提出来的观点,多年来经过大肆鼓吹已经深入人心,而背后的真实目的则是 想通过碳排放陷阱,锁死中国的发展之路。
西方国家200多年工业化,对全球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现在想让全世界来承担后果。通过碳排放锁死其他国家的发展机会,只让美西方国家享受提前发展的红利。
让美西方没想到的是, 中国能打破碳排放陷阱,《巴黎协定》非但没有阻碍中国发展,反而成为西方国家的桎梏,如今连美国都演不下去了,懂王第二次宣布退出。
地球资源确实有限,但人类的技术发展无限。就拿石油资源来说,随着技术发展,探明的储量也越来越高,就连美国这个当年的石油进口大国,都靠着页岩油技术变成石油出口国。
在能源方面,核能、光伏、水力发电等新能源技术不断进步,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可以有效替代污染严重的石化能源。
正在研究的 核聚变技术,一旦成功有望实现人类用电自由,再也不用担心火力发电造成的环境污染。
地球资源有限,但并不影响其他国家工业化发展, 科技在发展,能源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美西方国家始终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最终只能故步自封。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巴黎协定》锁不住中国,美西方又刻意拿中印做对比,甚至污蔑中国锁死印度的工业化之路,目的依然是制造矛盾迟滞我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