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上海书展期间,“从倒木到流明:‘见微知著’的少儿生态科普”活动于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举行。活动聚焦译林出版社旗下子品牌小译林推出的两本少儿生态科普图文书《一木倒,万物生:树的第二次生命》《流明:谁把星星藏了起来?》,两本书的译者、华东师大生态学博士何文珊与上海辰山植物园研究员王西敏展开对谈,向青少年读者传递生态保护的理念,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欲。
王西敏以“我们身边有什么有趣的动植物?”这一问开启全场活动,在小读者对于周遭动植物的观察中他提出了这两本生态科普图文书的一个重要议题——“动植物的生存离不开微生境,比如倒木;而人类活动,比如灯光,也在悄悄影响着它们——两本书中藏着这样‘以小见大’的自然智慧。”
《一木倒,万物生》《流明》
作为译者,何文珊提出了一个观点,“提到野生生物,我们总以为它们在遥远的荒野,其实它们就在身边,只是我们没找到它们的‘家’。倒木和夜晚,就是观察野生生物的绝佳窗口。”以《一木倒,万物生》为例她深入阐述道,“这本书以‘倒木’这一微小生境为切口,揭开了森林生态循环的宏大规律。大家可能觉得倒下的树是‘废物’,但死去的树干并非生命的终点,而是新生境的起点。它们是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为苔藓、蘑菇、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提供栖息地和食物,就像一座热闹的‘生命舞台’,上演着自然循环的奇迹。这种‘死亡孕育新生’的智慧,正是从最细微的自然现象中提炼出的生态真理,是科普,也是生命教育。”
说到《流明》,该书聚焦城市夜间生态,何文删表示,“城市里的野生物种早已适应了人类环境,甚至有物种适应了灯光。但对更多生物而言,夜间光源是巨大的挑战。比如,迁徙鸟类依靠星光导航,却可能被城市灯光误导;刚孵化的幼海龟本应循着地平线的自然光爬向大海,却可能因街灯而偏离方向。‘流明’是衡量光通量的单位,看似只是一个物理概念,这本书却以它为钥匙,打开了城市夜间生态的大门,让我们意识到:一盏灯的亮度、一个光源的角度,都可能影响某些物种的生活,乃至生存。这部作品从日常现象中发现生态关联,讲透了‘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的大命题。”
也由此,何文珊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夜间的生物?因为它们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有的是分解者,让自然循环不息;有的是授粉者,保障植物繁衍。但过度使用杀虫剂、单一化草坪管理、滥用夜间光源,都会导致它们的减少。”王西敏则以亲身实践提出补充,“我们曾通过种植马兜铃,成功吸引红珠凤蝶栖息,这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动实践——给它们需要的生境,自然会回馈惊喜。”
小译林科普系列图书
作为聚焦“小而美”科学主题的品牌,小译林科普以“点亮好奇心”为核心,将严谨知识与儿童视角相结合,已推出《水母花园》《有毒》《一木倒,万物生》《流明》《章鱼奇想》等佳作,并通过科普研学、专题讲座、儿童戏剧等形式立体传播。未来,《静水:湿地的倒影》《不速之客:城市里的动物居民》等新作将持续以“小切口”讲述“大生态”,让更多青少年于细微处发现自然之美,在心中播下生态保护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