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浪潮之巅,人工智能(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千行百业,驱动着算力需求的爆炸式增长。智算中心,作为承载这磅礴算力的“超级工厂”,其惊人的能源消耗也使其成为碳排放的“大户”。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将达到40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将从当前的不足2%攀升至6%。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如何为智算中心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实现“绿电直供”,已成为整个产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破解“用电焦虑”:绿电直供的多元化路径
传统上,智算中心通过接入大电网获取电力,其中化石能源占据主导。要实现绿电直供,意味着要建立一条从绿色能源生产端到智算中心用户端的直接或间接的电力输送与交易路径。
当前,业界正积极探索以下几种主流模式:
1. 市场化交易:打通绿电采购的“高速路”
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模式。智算中心作为电力大用户,可以直接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市场,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企业采购绿电。这种方式灵活度高,能够快速提升绿电使用比例。
2. “前店后厂”:新能源与算力一体化
这种模式将智算中心与新能源电站进行“捆绑”建设,形成“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或“风光储算”融合基地。智算中心作为“负荷”,就近消纳配套新能源项目所发的“绿电”,是实现绿电直供的理想形态。
在这方面,“东数西算”工程的枢纽节点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在内蒙古,中国联通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通过绿电直供和构网型储能等方式,是内蒙古首个通过“点对点”直供方式为数据中心提供绿电的新能源项目,并在国内先行探索算力供给的碳汇互认结算。又如,在青海,天合光能与中国联通打造的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项目,创新采用“风光储充+算力中心”协同模式,年均可为智算中心提供约1000万千瓦时零碳电力,实现100%的绿电消纳。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电力输送的损耗和瓶颈问题,更将西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就地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算力服务。
科技赋能:算电协同的“最强大脑”
实现高效、稳定的绿电直供,离不开前沿技术的支撑。“算”与“电”的协同,正成为提升绿电消纳效率、保障算力稳定输出的关键。
双轮驱动:政策引擎与发展新生态
智算中心的绿色转型,离不开国家顶层设计的强力驱动。近年来,《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政策以“东数西算”工程为牵引,明确了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降低PUE的硬性指标,持续引导算力基础设施向西部能源富集区高效布局。
展望未来,技术、模式与生态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AI+绿能”的结合将贯穿绿电预测、储能优化到算力调度的全链条;场内PPA、绿电交易、一体化基地等多元商业模式将并存互补。更重要的是,智算中心正从孤立的“电老虎”,转变为深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的“超级调节器”,与电网、电源、储能形成共生共赢的能源新生态,深刻重塑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范式。
随着AI浪潮推动算力成为核心生产力,为其注入绿色动能已是时代命题。2025年8月28日,2025中国智算产业绿色科技大会将于上海启幕。大会以“AI+绿能,算力预见新范式”为主题,聚焦绿色智算、算电协同、源网荷储等前沿议题,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共襄盛举,一同见证并参与这场即将到来的产业变革。
大会议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