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广德市印制电路板(PCB)产业集群成功纳入安徽省县域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布局规划。这不仅是对广德经开区电子电路产业发展成就的肯定,更标志着其作为该领域“国家队”地位的进一步巩固。
作为现代电子产品的核心组件,印制电路板与芯片、面板并称电子信息产业三大元器件,享有“电子产品之母”的称号。在广德,PCB产业已成为其电子电路这一重要支柱产业的核心。
从一片“产业荒地”,到如今汇聚92家电子电路规上企业、年产值突破百亿的产业高地,广德市凭借地处“长三角之心”的黄金区位优势,以及以“环保破局”、“强链补链”、“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的系统谋划,在长三角产业转移浪潮中成功突围,铸就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地标。目前,广德集聚了安徽省三分之二以上的PCB企业和80%的产值,相继荣获省级电子电路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级印制电路板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荣誉,并于2024年跻身中国新型PCB产业十大集聚区。今年上半年,广德电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51.4亿元,同比增长22.3%。
环保破局,打造“广德模式”招商名片
广德电子电路产业的异军突起,源于对长三角产业转移趋势的精准把握。2010年前后,面对长三角核心城市普遍面临的成本上升与环保政策收紧的双重压力,广德充分发挥毗邻江浙的区位优势与生态腹地的环境容量优势,明确将电子电路产业作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并确立了以“环保破局”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可持续的崛起之路。
2010年,广德经开区专项规划1605亩PCB产业园(后扩展至3200余亩),同步配套建设电子电路专用污水处理厂和固废处理中心,并创新实施“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循环利用”环保治理模式,实现了污水循环利用率90%以上、危废无害化处理率100%的显著成效。该模式被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命名为“广德模式”,并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专业污水处理能力成为广德最具说服力的“招商名片”。为进一步提升吸引力,广德还配套建设标准化厂房、科技创业园、智谷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园等载体,使企业建设周期平均缩短60%,真正实现“拎机入住”。完善的配套吸引大批江浙企业落户。来自温州的众泰电子于2014年入驻,企业总经理刘云生表示:“选择广德,正是看中其污水和固废集中处理能力以及完整的配套服务体系。开发区从技术、人才、设施到政策提供一站式服务,让我们可以全心专注于企业发展。”
强链补链,推动产业集群“聚链成圈”
如今走进广德经开区PCB产业园,厂房林立、生产繁忙,电子电路产业在这里已实现从“零基础”到“全链条”的跨越式发展。其中,攻克IC载板技术瓶颈成为产业向高端迈进的关键一环。
在芯聚德科技(安徽)有限责任公司,厂长周灿彬手持一片IC载板介绍:“这是芯片封装的核心材料,具有高密度、高精度等特征,技术门槛极高。”此前,该产品95%以上市场被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企业垄断,大陆国产化率不足5%。作为安徽唯一专业从事IC载板生产的企业,芯聚德自2023年5月落户以来已快速实现量产,成功填补了这一产业链空白,并在2024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芯聚德的落户与发展是广德电子电路产业“向高而攀”战略的缩影。近年来,广德经开区紧扣产业链核心环节,持续推进延链、补链、强链,逐步构建起“玻纤纱—覆铜板—PCB—终端应用”的垂直产业生态链。今年以来,园区先后引进思茭精密、芸瓷微电子、文正智能、矽迪半导体等一批关键环节优质项目,全链条协同生态日趋完善。
目前,广德经开区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34家、专精特新企业22家,累计获授权专利超1100项。其中,扬升、牧泰莱、万正、大洋四家企业稳居“中国内资PCB企业百强”榜单,展现出强劲的产业竞争力和集群优势。
优化营商环境,打造PCB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近年来,广德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务实举措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全力打造PCB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在企业服务方面,广德成立了PCB行业协会,目前已吸纳会员单位102家,定期开展产需对接、政商恳谈等活动,助力企业打通上下游协作环节。今年以来已开展专题培训2场,覆盖企业47家,推动12个项目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省级审核,获项目资金4267万元。
在政策扶持方面,广德出台《新形势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深入实施工业“五十百千”行动,制定“小升规”培育工作方案、“培大育强”三年行动计划等支持政策,推动PCB产业做大做强。
在人才培养方面,广德与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学院,为区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持续推进政产学研融合,与合工大、安大等11所高校开展技术攻关合作,推动技术需求与人才资源精准对接。宣城机电学校已与园区十余家PCB企业签订校企协议,累计培养输送专业人才600余名。
随着一批重点企业相继落户,广德正成为区域PCB产业的重要集聚区。下一步,广德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产业链协同,推动PCB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