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引发广泛关注。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我国走过十年历程。
去年3月,“人工智能 +”行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这一行动从产业探索层面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此次国务院出台“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将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作为人工智能普及应用的六个重大领域。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是怎样的跃升?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应对?解放日报记者专访了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漆远。
“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现在恰逢其时。对于‘人工智能+’的前景,我非常看好。”漆远说,人工智能相当于“水电煤”,存在广泛的社会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技术成熟度高,因此现在推动“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点。
十年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促进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等若干能形成新产业模式的重点领域发展。十年深耕,“互联网+”为“人工智能+”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构建了全球最丰富的应用场景库。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是怎样的跃升?在漆远看来,不管是互联网金融还是互联网电商,可以理解为信息的传递和流动,“互联网+”本质是连接,带来的是生产关系的量变。而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生产工具,“人工智能+”本质是赋能,引发各行业范式革命,带来的是生产力的质变。“互联网+”推动了数字化发展,“人工智能+”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并产生新的价值。
“科学技术此次排在‘人工智能+’六大领域之首,‘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是非常富有前瞻性的布局,也是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一直在做的事情。”漆远说。
作为聚焦科学智能的战略性新型研发机构,成立两年的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以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赋能千行百业为使命,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科学智能科研与创新策源地。
在科学智能2.0时代,科学家通过“人工智能望远镜”——具备智能化科学推理、动态决策规划及实验闭环的智能体,可以加速科学发现。今年7月,由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和无限光年共同打造的“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平台”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这一平台相当于一个重大基础设施,致力于为全球科学家提供高价值科学数据、开源科学智能模型和面向科研的高效智算和智能体,从而为科学发现提供“加速度”。
从ChatGPT到DeepSeek,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应对?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性引入科学智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变。
今年3月,由复旦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牵头,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和德勤中国共同编写发布的《未来已来——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发展蓝皮书(2025)》,正是对这一重大命题作出的回应。
今年7月,由复旦大学、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与上海创智学院联合研发的全球首个聚焦早期中华文明领域的人工智能模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该模型覆盖考古学、历史地理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整合甲骨金文、方志舆图等珍稀史料,形成超大数据规模的早期中华文明知识体系。
为顺利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需强化基础支撑能力。
“人工智能本身也要继续发展和创新。”漆远说,“人工智能+”行动不仅仅是在应用领域的融合,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的融合也非常重要,比如区块链技术、加密技术等。要提升模型基础能力,需打破学科界限和壁垒,改变评价体系,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应该更加地开放,共同解决人工智能关键技术问题。
此外,漆远认为,要建立一个好的机制,以实现数据共享。比如,能否结合区块链技术来释放数据的价值。
他建议鼓励差异化发展。现在大家都挤在相同赛道,“卷”得太厉害。除了集中攻关,还可结合市场化需求开辟新赛道。
原标题:《专访人工智能专家漆远:“互联网+”本质是连接,“人工智能+”本质是赋能》
题图上观题图
作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