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诺诚游戏法朱骏超陈杰
01
虚假宣传正版授权,
一游戏被行政处罚
近日,上海市宝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一则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上海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并发布宣传视频,称其运营的移动端网络游戏“无日常任务”“1:1复刻了端游机制”“奇迹1.03版本”“奇迹手游”“奇迹MU正版授权”“三端互通官方认证”……该宣传内容与事实不符,构成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罚款一万元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经查明,该公司运营的游戏,与正版游戏在地图及角色分布、收费机制、操作方式上均存在差异,且未有正版游戏公司人员参与研发,实际该游戏无法实现“三端互通”,玩法设定上有日常任务。
故该公司的行为已违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一款:“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规定。
诺诚评论:
本案中,被处罚当事人通过虚构与其他游戏的关联进行虚假宣传,此类行为属于攀附他人名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权利人除了通过行政投诉的方式进行维权外,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请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赔偿损失。
另外,游戏公司在日常宣传中也需注重玩法规则等方面宣传内容的准确性,避免因表述不明或存在歧义引发客诉纠纷,进一步导致行政处罚。
例如本案中,被处罚游戏宣传“无日常任务”,但监管部门在调查中发现,游戏会引导玩家前往至NPC处领取任务,完成后可获得经验及金币,且该任务在一定条件下可重复执行,可视为“日常任务”,故认定宣传内容构成虚假宣传。
02
未成年人游戏充值,
游戏公司被判退 款80%
近日,丽水市发布2025年度民法典“以案释法”十大精品案例,其中包含一起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引纠纷。
2023年7月,周某发现其12周岁的儿子小周,在暑假期间使用母亲手机注册某手游,并通过微信支付累计充值1.2万元,购买游戏皮肤及装备。
周某发现后立即联系游戏平台要求退款,但平台以“账户实名认证为成年人”“无法证明系未成年人操作”为由拒绝。周某遂以法定代理人身份将游戏运营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全额退还充值款项。
经查,涉案游戏账号注册信息为周某身份证号,但登录设备显示为小周日常使用的平板电脑。
法院委托技术鉴定发现:充值时段集中在每日14:00-17:00(周某上班时间);游戏操作记录符合未成年人行为特征 (如频繁切换低级关卡);微信支付密码系小周偷记母亲手机解锁密码后自行重置。
法院认为,家长周某已采取基础防范措施 (设置手机锁屏密码),平台未落实《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中 “30分钟内二次充值须人脸验证”的规定,综合判定游戏公司承担80%责任,周某因密码保管疏忽承担20%责任。
诺诚评论:
本案中,法院的说理存在一处表述疑义。
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中并未涉及“30分钟内二次充值须人脸验证”的规定,不明确法院在此所述的规定是否是指平台对外公示的自治规定。
针对未成年人退款案件,游戏公司需结合用户行为特征,对账号操作是否涉及未成年人进行审慎核查与判断。
例如,对于寒暑假期间的游戏时长、登录频次与正常上学时段存在显著差异的账号,可将此作为核心判断依据之一,进一步结合账号注册信息、支付记录、设备使用轨迹等多维度数据交叉验证,确保判断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针对经核查后大概率为未成年人充值的退款案件,游戏公司应主动积极与监护人沟通调解,高效推进退款事宜,避免因纠纷拖延产生不必要的应诉成本;而对于核查后,大概率为成年人冒充未成年人申请退款的情况,游戏公司则需防范恶意退款行为破坏企业正常经营秩序。
03
《2025微信小游戏直播推游戏
政策(试行)》发布
8月15日,微信团队发布《2025微信小游戏直播推游戏政策(试行)》,提示视频号直播新分成政策7月已逐渐灰度,将于8月21日全量执行。
此前,为鼓励开发者在视频号进行更多尝试,微信小游戏推出针对视频号场景的激励政策,开发者可以通过视频号加热、短视频CPS任务、直播CPS三个通路生产内容,同时挂载小游戏组件,从而触达和转化用户,并获得对应收益。
此次调整新增“平台激励任务分成”,开发者可在视频号直播场景上线推游戏任务,可设置对主播和机构N%的CPS分成 (默认30%,可在 10%~50% 区间自定义)。主播和机构将获得通过直播场景带来的小游戏注册与回流用户所产生的安卓内购和广告收入的分成收益。
“平台激励任务分成”的引入,实质上为开发者提供了额外的获客补贴。
当开发者将主播的CPS分成比例设置为最低的10%,可保留最多90%的流水作为现金收入。该10%分成将进入平台激励池,用于为游戏的直播和视频内容提供流量加热等激励。
04
出售游戏账号后“恶意找回”,
涉刑事责任
近日,宣州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游戏账号盗窃案件。
被告沈某某将自己的QQ游戏账号出售给一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后,又偷偷将账号找回,导致公司损失2080元。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展开调查,于2025年7月7日将该案移送至宣州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机关依法审查查明,沈某某的行为并非偶然,沈某某此前多次出售QQ游戏账号,又通过恶意申诉的方式找回。
沈某某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自愿认罪认罚并签署了具结书,分别赔偿了两家被害公司各6600元,并取得了被害公司的谅解。8月20日,宣州区检察院依法对其作出不起诉决定。
诺诚评论:
游戏账号属于受法律保护的网络虚拟财产。“恶意找回”行为在民事纠纷实务中主要案由为买卖合同纠纷。
本案揭示,游戏玩家在出售游戏账号后,又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私自“找回”账号,不仅存在民事违约的风险,还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违反刑法的规定。
实践中已有多起卖家“恶意找回”账号后,被第三方游戏账号交易平台报警追责被行政拘留的案件。
这也是为何许多第三方游戏账号交易平台,敢向买家承诺“账号被找回包赔”的原因。
对于账号买家而言,由于游戏运营商普遍不支持游戏账号交易,且往往会在服务协议中明确禁止此类账号交易行为。因此,买家在进行游戏账号交易时除考虑到账号被“找回”的风险外,还应考虑到账号交易的行为可能违反游戏服务协议的规定,具有被封号、限制登录等风险。
游戏葡萄招聘内容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