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北京城市图书馆,一场关于大科学家“钱学森”的讲座让红色记忆与科学精神共振。8月24日,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先生,以“一颗赤子心,一生强国梦——钱学森的科学报国之路”为题,用亲身经历与一手细节,带现场市民与小朋友们走进了这位科学巨匠“不掺演绎”的真实人生。
顾吉环
PART.01
从家训到少年志:
大科学家的童年
“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从牙牙学语的孩子长大的。”顾吉环先生开篇用一组钱学森不同人生阶段的照片拉近距离——从一岁时站得笔直的萌态,到中学时的青涩,再到美国留学时的西装革履、回国后穿军大衣在戈壁滩的模样,“他的成长,藏着每个普通人都能共鸣的细节”。
钱学森
钱学森的家国情怀,始于《钱氏家训》的浸润。顾吉环先生特意提到家训核心“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正是这股“为天下谋”的信念,让幼年的钱学森在听到日本人入侵时,便在心里种下不能当亡国奴的种子。北京师大附小的时光里,他爱动脑筋、自己整理书包衣物、泡在图书馆啃书,甚至能吹口琴、画图纸。
“如果他不搞两弹一星,或许会成为顶尖画家”。
钱学森小学时期
中学时代的钱学森,受国文老师讲列强入侵、化学老师谈前沿科学的启发,早早将“科学报国”定为人生方向。高中毕业时,受孙中山《建国方略》与詹天佑的影响,毅然报考国立交通大学铁道专业,立志铁路救国。
顾吉环先生展示的一份1932年成绩单格外亮眼:钱学森以90.44分的总成绩位列机械工程学院第一,小数点后两位的严谨,早已显露他的治学态度。
钱学森成绩单
PART.02
从交大到美国:
两次转折,锚定“航空救国”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的爆发,成为钱学森人生的重大转折。顾吉环先生讲述,当时在上海读书的钱学森,亲眼目睹日军战机狂轰滥炸,他用相机拍下杭州火车站被炸后的惨状,这让他深刻意识到“铁路救不了国,国家需要强大的空军”。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钱学森用相机拍摄了揭露日军侵略暴行的珍贵图片
彼时交通大学尚无航空专业,钱学森便泡在图书馆自学航空知识;大四学校开设航空工程选修课,他第一时间选课,期末考试位列14人之首。1934年毕业时,他放弃国民政府分配的火车头制造厂工作,报考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公费生,立志航空救国。
“他的航空工程课考了87分的高分,虽总成绩不算顶尖,却因这门课的突出表现,被破格录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这不是运气,是他自己选对了方向。”顾吉环先生强调。
1934年国立清华大学考选留美公费生揭晓通告
在美国的求学路并非坦途。麻省理工的一年里,钱学森因中国人的身份遭歧视,有美国学生嘲讽“中国男人抽鸦片、女人裹脚”,他当即提出期末比成绩,用实力反驳;拿到硕士学位后,美国政府禁止外国人进入飞机制造厂实习,他又果断转向航空理论,远赴加州理工学院师从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
顾吉环先生特别提到一个细节:“钱学森加入了老师冯・卡门学生组建的业余‘火箭俱乐部’,当时这被戏称为‘自杀俱乐部’。因为他们在学校实验室做实验发生了爆炸,后来只能去郊外河滩实验,而那个河滩,如今已是美国绝密的喷气推进实验室。”
钱学森(右四)随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飞赴战火纷飞的德国进行考察
PART.03
5年归国路:
“我是中国人,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立刻对怀孕的妻子蒋英说。然而,1950年,美国掀起麦卡锡反共浪潮,因早年参与加州理工马列主义小组的活动,钱学森被怀疑为“共产党”。美国海军副部长金波尔的叫嚣至今令人愤慨:“他抵得上3-5个陆战师,宁可枪毙也不放他回中国!”
顾吉环先生还原了那些揪心细节:钱学森的8大箱行李被扣押,他被逮捕关押15天,出来时瘦了15磅、气得说不出话;此后5年,他每月要去移民局报到签字,住家方圆10公里内不得随意离开,每天有特务跟踪。
“但他从没想过放弃。”顾吉环先生展示了钱学森1955年写给父亲好友陈叔通的求救信原件照片,信中“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的字句,让人动容,这封信通过比利时转辗才寄到国内。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推动下,中国政府甚至主动释放了11名美军间谍飞行员,钱学森一家于1955年9月17日登上回国的船。临行前,他对记者说:“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钱学森1955年写给陈叔通的求救信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回到祖国
PART.04
铸就“两弹一星”:
11个“第一”背后的严谨与担当
“回国后,钱学森做的第一件事,是组织上安排他去东北考察——看看祖国的工业基础、科研条件,回来告诉我们能做点什么。”顾吉环先生说,1955年的中国,连汽车都没造出来,更没人见过导弹,但当哈军工院长陈赓大将问钱学森“我们能不能搞导弹”时,他掷地有声的回答到:“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
东风一号
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第一颗东方红卫星
PART.05
战略远见:
那些提前几十年的科学预见
“钱学森不仅是‘两弹一星’元勋,更是战略科学家。”顾吉环先生细数钱学森的前瞻性:
1935年出国前,24岁的他在文章中画出三级火箭示意图,与后来德国V2导弹、中国东风一号的外形高度相似;
钱学森画的火箭图型与德国V2导弹、中国东风一号
40年代提出“钱学森弹道”,如今已应用于先进武器,“没有防御系统能防得住”;
1948年预言“人类30年内实现登月”,21年后,阿波罗11号便印证了这一判断;
1956年制定12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中,作为综合组组长在确定“四项紧急措施”时,将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自动化技术列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当时计算机每秒仅8000次,他却说‘未来能代替人脑下象棋’,放在今天就是‘人工智能’的早期构想”;
1992年给国务院副总理写信,建议“跳过油车,直接研制新能源汽车”;1995年提出“快餐店网送外卖”,与如今的外卖模式不谋而合。
1995年提出快餐店网送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谦逊。顾吉环先生说,钱学森始终反对“导弹之父”“火箭之王”的称呼:“导弹卫星是‘大科学’,是千百万人协同的结果,光科技负责人就有几百位,哪有什么‘之父’?”
钱学森
PART.06
以赤子之心,赴强国之梦
“了解钱学森的经历,能净化灵魂;读懂他的思想,能提高才能。”顾吉环先生的这句话,成为整场讲座的点睛之笔。讲座最后,现场播放了钱学森数字人的影像,那句“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也做到了”“你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让不少听众红了眼眶。
讲座现场
这场讲座,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巨匠的缅怀,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正如顾吉环先生所说:“钱学森用一生证明,‘科学报国’不是口号,是认准方向就绝不回头的坚守,是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