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国内凡是有点上进心的城市都在追问同一个问题,六小龙为什么集体出现在杭州?自己所在的城市为什么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像广东、广西、江苏等地的省市的主要领导,也在不同的场合纷纷点赞杭州的六小龙。
有朋友可能还不知道杭州六小龙他们是谁,但他们的成果大家一定都见过。这里做一个简单的科普,比如最近火爆全球科技圈,人人都在讨论的国产 AI 大模型deepseek。春晚舞台上的扭秧歌转手绢的机器人,宇树科技,还有开发出去年爆火的 3A 游戏的大作《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科学,他们都是杭州六小龙中的代表性企业,所以国内城市这次集体追问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首先要想养出“六小龙”,先得有一池好水。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杭州在吸引人才、招商引资方面的政策相当给力。
首先是人才政策,从 2016 年 G20 峰会以来,杭州一直是全国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城市,没有之一。 2017 年,杭州首次对应届高学历的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到 2019 年,补贴越来越丰厚,全国的本科生只要来到杭州,就有1万块钱的生活补贴,硕士生是3万,博士生甚至可以拿到 10 万,这是真金白银,再换真心实意呀。
其次杭州的政务服务也让人印象深刻。来到杭州浙江的普通人,大多数人都会感慨“浙里办”这款 APP 的便利、高效。在线上几乎能解决几乎绝大多数的审批,如果必须线下办理,那也就是最多跑一次,你要是跑了两次,甚至于有人专门打电话来问为啥跑了两次,卡在哪个环节啦。
对于杭州创业企业,杭州给的政策也很全面,税收优惠、土地补贴都是实打实的。
向开发黑神话的公司游戏科学,杭州曾三年给予最高的 100% 的房租补贴, 2023 年还减免了 2, 800 多万的税收。再比如宇树科技在 2017 年内耗尽了融资款,但产品仍然没有能够交付,这个时候有一笔钱,就是来自于杭州国资背景的数百万的融资让它起死回生。
而且杭州的政务服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从来不对企业指手画脚。这里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娃哈哈,杭州国资做了娃哈哈几十年的第一大股东,但是在公众视野却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如果不是宗庆后去世后闹出的纠纷,不少人以为哈哈哈是一家纯粹的民营企业。
当然了,上面这些政策和服务不止杭州,其他城市也有。那为什么还是杭州脱颖而出呢?我觉得还有一点,那就是杭州有阿里给杭州这座城市带来了浓厚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和基因啊。这些年阿里就像一棵大树,培养了10多万的互联网人才。数据显示, 2024 年杭州的数字经济占到 GDP 的28.8%。也就是说,杭州一年赚 100 块钱,其中 28 块 8 是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新经济赚的,这些底子是给初创的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看到这里,估计有朋友就要问了,那杭州模式能复制吗?
其他城市我几乎 100% 的告诉大家,不可能复制杭州的成功的经验,你不可能再搞出第二个杭州,但是其他的城市根据自己的特点完全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可能是自然资源的,可能是制造业,但是有一条必须牢牢地向杭州学习,那就是向杭州市政府的运作方式学习,杭州市政府成功,我看他有两个最基本的政经验,第一就是各级领导必须要学习,必须要懂,在本城市运营的企业哪些有可能成功,哪些差一把,哪些行当可能是夕阳的,哪些是朝阳的,你心里要知道,要学习,你可以不干预别人。
第二个就在政府内部,它也是层级,你上级的领导必须虚心的向下级的年轻的领导去学习很多事情。基层的领导他年轻,他在第一线,他懂科技,他知道企业,他的很多观点要传递给上级,绝不能够上级自己拍脑袋决策指挥下去干事情。
这两条如果能做对的话,那么那个政府的行为,政府就搞对了。所以我在清华大学,我们这个叫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我们长期以来我们就推一个观点,我们认为现代市场经济要成功,最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你政府的行为要对,政府要支持市场经济发展。那政府行为对的背后是什么呢?政府的激励要搞对,就政府里他的有干活的人,有成功的,必须得到奖励,偶尔犯点错误,在干事的过程中那要包容他,就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搞对了,政府的行为,政府自身的激励搞对了,这个城市就盘活了啊。这就是我自己对杭州经验的一个总结。
朋友们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有什么评论?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