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速度改造人类社会。特别是蛇年开年,中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发布的开源大模型DeepSeek-R1引发的强劲风暴席卷全球。
重庆是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如何抢抓人工智能重大机遇?两江新区作为重庆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重要战略性平台,如何迎接呼啸而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两江新区融媒体中心推出“人工智能+”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日前,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和重庆市科技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拟认定新建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公示》,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云从科技”)作为唯一民营企业,参与共建的 “数字交通智能安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正式获得认定。
那么这个实验室研究些什么?将通过AI等技术手段给桥梁、隧道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提供什么服务?一起走进这个实验室一探究竟。
让桥隧“延年益寿” 护航交通安全
“联手成立数字交通智能安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我们川渝两边单位是优势互补的双向奔赴。”云从科技公共事务总监李赓表示。
去年,招商局重庆公路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简称“招商路检”)便找到云从科技、重庆大学,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共同申报。
实验室通过发挥云从科技在AI视觉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结合招商路检在交通基础设施检测场景与行业经验,加之高校在智慧交通领域学术支持与科研成果转化,探索具体场景落地应用。
桥梁和隧道是城市交通的“动脉”,
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
出行安全和经济发展。
实验室目前重点攻坚的方向之一便是想办法为桥隧“延年益寿”,保障城市交通“动脉”的顺畅。
传统的桥隧检测方法主要依托工程车、无人机等开展人工巡检,成本高,效率也有待提高,而且难以全面覆盖桥隧的各个角落。
云从科技发挥其在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深厚的技术底蕴,将自身优势的视觉算法融入传感终端,与桥隧结构紧密连接,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同时,结合AI大模型等技术手段,对桥隧进行全方位、智能化的监测、分析和评估。
如此,不仅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还能大幅降低对人工、传感器的依赖,实现降本增效,推动桥隧检测从“人工目视”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
“望闻问切”给桥隧定期“体检”精准“诊治”
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应用到桥隧检测领域,可以通过AI技术手段预测桥隧病害周期,提前生成养护预案,对桥隧采取“预防性医疗”手段。
云从科技集成AI智能体等先进技术手段,聚焦智慧交通,着重于桥隧检测,可以将桥隧建设非结构化的知识沉淀数据,包括历史检修记录、工程师经验总结、病害处理案例等,以及结构化标准文件,如国标、行标、地标等规范性文档进行深度学习,构建行业知识库,再结合桥隧检测图像、传感器参数等多模态数据,从而实现桥隧数据治理、预测分析与场景赋能。
有数据显示,
中国已建桥梁达100多万座,
其中许多桥梁已经步入“中老年”。
这些“中老年”桥梁如何养护,
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预测桥隧的使用寿命、
维护周期和潜在风险,
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这一市场潜力巨大。
“重庆被誉为‘桥都’,也是主流新能源车厂智驾试验的首选之地。整个川渝地区地质地貌复杂,对桥隧道路的修建管养自然要求更高。”李赓说,实验室成立后的宝贵经验和沉淀的技术成果可以在全国各地复制推广。
谈及实验室建设进展,李赓介绍,现目前实验室正在着力给大模型“喂料”,将目前已有的桥隧、道路管养等多模态数据“食材”进行加工“投喂”,从而产出更多垂直领域的“专家”模型。
除了桥隧检测,实验室还将持续在智能交通与基础设施运维技术的突破,持续优化智能物流和智慧出行,促进“人工智能+”交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技术转移,为提升川渝地区乃至全国的交通安全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具身机器人的“大脑”离不开多模态模型
云从科技是数字重庆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前不久,重庆将DeepSeek应用于“产业大脑”打造的产业智能引擎,也有云从科技深度赋能。
“我们积极融入数字重庆建设,探索推进AI赋能超大城市治理,将AI智能体的理念和技术贯穿其中,重塑整个业务流程,以‘智能’驱动治理创新和产业变革。目前,已成功上线的精准招商、‘码’上服务两大智能体应用。”李赓总结。
谈及现在出圈的DeepSeek,李赓表示,DeepSeek依靠算法的进步,实现了突破,给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
实际上,大模型发展算力是门槛,突破靠算法。“我们也是以算法见长,特别是以视觉算法见长。”李赓说,跨镜追踪技术(ReID)、双层异构深度神经网络和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等算法领域,云从科技也是世界纪录保持者。
而DeepSeek的崛起,也让云从科技坚定走精进算法这条“解题路径”。在专注算法研发同时,探索更多落地场景,吸收更多高质量垂直领域数据,反哺提升算法水平,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打造更多垂直类大模型。
而对于当下热门领域——具身机器人,有人表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机器人的AI能力还没有足够突破。
对于具身机器人AI大脑,李赓表示,机器人的AI模型,跟语言大模型还是会有很大的区别,它一定是多模态大模型起步,到“端到端”的下一代VLA模型。
最近,Meta首席AI科学家杨立昆就谈到,我们没办法只通过文本训练就能让AI达到人类的智慧水平,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因为对于具身机器人来说,不仅要‘会理解’‘会表达’,还得要根据大脑的指令‘去做’,同时还要兼顾它的耗能,这就涉及跨模态训练推理及模型压缩优化等关键技术,这也是云从科技的优势所在。”李赓说。
日前,Figure AI在发布了一款
端到端通用模型Helix
——一种用于通用人形机器人控制的
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
便是其中的典型。
而云从科技目前也正与本地高校研究院、生态伙伴、需求场景企业,探索推进VLA端到端大模型技术攻关和落地,利用云从科技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专长,结合重庆产业优势,共同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