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中国航天事业再次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将执行登月任务的登月服和月球车正式命名为“望宇”和“探索”。这一消息象征着中国在月球探索领域,再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为何如此坚定地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开发月球呢?
一、大国能源革命:氦-3的无限可能
当今世界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不断引发环境和安全风险,寻求新型清洁能源势在必行。月球表面蕴藏大量氦-3,据研究估算可达100万吨,远超地球已探明的储量。这种核聚变理想燃料有望替代传统能源,或将满足人类在地球乃至深空的能源需求。
中国在推进嫦娥系列任务的过程中,深入研究月壤样本成分,积极探索氦-3在实际应用层面的可行性,为后续的规模化开采奠定了科学与技术基础。而在地球上,中国也不断提升新能源布局:如规划增设2亿千瓦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并推进新能源占比提高。
月球能源与地球清洁能源双管齐下,一旦成功,将从根本上改变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兼顾地面与太空的“地月协同”模式,或能在未来30年内构建一个更具前瞻性的能源生态。
(由嫦娥五號採集的月球樣品 月壤)
二、月球基地抢先机:构建深空战略新高地
在高度竞争的太空领域,月球基地是所有大国竞相争夺的“制高点”。中国提出了分阶段的月球基地建设构想,从最初的自动化科研站,到逐步扩展成为覆盖月表与轨道的综合基地。为应对宇宙环境的严苛挑战,中国致力于推进月壤再利用、核能电源、智能运输系统等关键技术,为持久驻留和后续火星任务提供可持续支撑。
在军事与战略层面,月球基地具备独特地缘优势,可用于通信中继、资源检测与潜在的空间安全防护。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对月球资源和基地建设也投入重金,显示出和中国的“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项目之间存在激烈竞争。而关于月球资源与太空规则的争议,或将成为影响未来全球太空秩序话语权的重要因素。
三、技术前行与国际合作:从挑战到共赢
太空环境下的极端温差与强辐射,一直是科研与工程保障的难点。要在月球建立长周期、人类可居住的基地,必须攻克核电站安全、生命维持系统、低重力生理适应等多项关键技术。中国正在探索温差同位素电源与百瓦级核能电源的可行性,为基地能源供应提供多重方案。
与此同时,在国际合作领域,竞争与协作并存。中国倡导“共同开发”与多边参与,已有十余个国家进入ILRS合作名单。美国则试图通过《阿尔忒弥斯协议》来影响国际太空规则的制定,各大国在深空领域既是对手,也在某些领域保留合作空间。若能在科研共享、资源保护、太空安全等层面达成更多共识,人类或能在深空竞技中找到协同发展、共赢互利的新平衡点。
(国际月球科研站欢迎全球合作伙伴 央视新闻相关报道)
(国际月球科研站设想图)
“登月不是终点,而是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起点。”当中国在月球上深耕氦-3、建设科研基地时,世界也在见证一次前所未有的时代变革。资源开发的蓝图与太空秩序的重塑交织在一起,预示着新的国际竞争与跨国合作模式即将登场。未来,月球不仅是一片亟待开拓的资源富矿,更有望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迈向宇宙深处的第一座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