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7日消息(记者李子平)具身智能、商业航天、耐心资本、6G、瞪羚企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批新词得到广泛关注。在这些新词背后,中国2025年将在哪些领域持续发力?百姓生活将有怎样的变化?
新词1:具身智能——让机器人真正有头脑
释义:指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像人一样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
“具身智能”的提出,标志着人工智能进入“虚实融合”新阶段,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等设备向自主决策演进。《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介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就是要抓住这次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机遇,使我国的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规模优势充分结合,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努力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能够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请将水果放进对应颜色的盘子中,并查询今天北京的天气。”“了解了,现在我将把苹果放在红色盘子上,把橙子放在橙色盘子上,然后帮您查询北京的天气。”2月28日,在第三届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由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带来的“天工”机器人正在进行水果分类任务。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机器人叫作“天工”,搭载了由国创中心自主研发的多能具身智能体母平台“开物”,相当于机器人的“大小脑”,它可以让机器人进行语意理解、任务规划、任务执行等,让机器人变得“更聪明”。
同样的,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打造的智能机器人“书法家”,可实现汉语与多语言的灵活交互——机器人“听”到观众的语音信息后,可以自主分析语音语调,通过AI大模型技术准确解析出语音发起者背后的情感或期望,并生成相匹配的书法作品,现场“挥毫泼墨”精准呈现。
新松智能机器人“书法家”正在写字(央广网发 新松机器人供图)
当前,机器人在各类前沿技术加持下,发展成为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智能化“劳动者”,站在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风口。“新松将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探索丰富‘机器人+AI’应用实践,将人工智能与各种品类的机器人深度结合,在更多行业、更多细分应用场景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松公司人工智能研发中心高级总监韩天文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具身智能类话题得到了代表委员的强烈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多模态AI系统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表示,我国人形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外形仿照真人设计,自由度非常高,可以直接使用人类的工具,有望代替人类在工业、农业、服务等领域完成多项任务。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认为,人工智能是中国企业的时代机会,相信会有更多中国企业不断创造出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重庆等十余个省份出台政策支持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新词2:商业航天——拥抱太空“大航海时代”
释义:是指通过商业市场的方式开展航天技术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发射和应用,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
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任务告捷、千帆星座及GW星座卫星相继首发成功……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惊喜不断。在卫星互联网和太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商业航天正在成为全球航天行业的重要推动力量,极大革新与重塑了我国航天领域的整体格局。
不久前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的银河航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鸣介绍,银河航天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成功发射20余颗自主研发的卫星,构建了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小蜘蛛网”。在智能制造领域,银河航天通过创新的卫星设计和制造工艺,将卫星的成本控制在传统卫星制造的几十分之一。
而在吉林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光卫星),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建成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实现我国首次星间超高速激光通信、发布世界首个高清全球年度一张图……“吉林一号网”注册用户已超13万人,切片影像数据在线调用次数破200亿次。依托于一张图产品,“吉林一号”已先后为170余个国家/地区提供了高质量的遥感信息服务。
卫星拍摄的长春奥体公园(央广网发 长光卫星供图)
新词3: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重要“助推器”
释义:是指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专注于长期的项目或投资活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助推器”。
“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百年树人”等成语,证明中国人素有耐心精神。在今天,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看更高的山,走更远的路,对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来说,更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耐心资本。2024年以来,多地已陆续出台制度,探索推动国资创投容错机制,敢做、能做“耐心资本”。
2月12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第二批产业专项基金在江苏南京集中签约。至此,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总规模达到914亿元。该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布局的标杆性实践。
当前,国资成为耐心资本的重要来源。成立“耐心资本”甚至“大胆资本”,助推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地的最新发力点。
2月28日,福建省专精特新母基金设立方案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将围绕福建省相关重点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系列子基金,主要投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在天津,天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勇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表示:“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加大投入,天津今年也将筹建国资母基金。”
新词4:6G——让移动信号““天地一体””
释义:指第六代移动通信标准,大多数性能指标相比5G将提升10到100倍,6G网络将是一个地面无线与卫星通信集成的全连接世界。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指出要全面推进6G网络技术研发创新,布局“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中关村泛联院常务副院长黄宇红介绍,在6G时代,陆地移动通信跟高、中、低轨卫星的有机融合,将实现任何人、任何地点、在任何时间无缝全球覆盖和按需接入,像沙漠、海洋、空中这种地面信号很难覆盖到的地方,6G网络都能够覆盖。
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开幕式现场(央广网记者 王锡斐 摄)
目前全球正处在5G全面推广应用、6G加速研发起步的发展阶段。2024年5月,湖北省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刘正斌表示,湖北将开展6G核心技术十大攻关行动,聚焦6G智能空口链路、超维度天线、被动式通信等10个重点领域,组织开展技术攻关。
在产业布局方面,今年1月,北京市昌平区率先发布6G创新产业集聚区行动计划,并明确“一核、两翼、两融合”的6G创新产业发展布局,围绕筑牢核心技术研发阵地、建设产业集群发展高地、提升试验创新配套能力、打造应用场景示范标杆、拓展产业创新发展空间5大领域,提出了23项具体任务。昌平区的目标是,到2027年将率先产出一系列创新成果,推动6G关键技术纳入国际标准体系;到2030年,率先落地6G产业化和商用部署,形成300亿元左右的6G关联产业规模。
新词5:瞪羚企业——以创新实现超常规发展
释义:是指跨过创业初期后,在较短时间内以超常规速度发展,并且无论在技术、商业模式还是产业组织形式上都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
自然界中,瞪羚个头小、跑得快、跳得高,瞪羚企业因为这种特征而得名。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是瞪羚企业的显著标签。某地区的瞪羚企业越多,往往也表明这一地区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
江苏省自2017年起,开始定期开展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评估,2024年遴选出瞪羚企业1346家。值得关注的是,江苏省级以上高新园区在推动创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瞪羚企业全覆盖,共拥有970家瞪羚企业。
在浙江,3月4日,杭州高新区(滨江)经信局更新了2024年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截至去年12月底,该区新认定瞪羚企业达299家,超过既定目标(260家)。因为春晚机器人表演而声名鹊起的宇树科技,便位于杭州高新区(滨江),从大学生创业企业、瞪羚企业直到“准独角兽”(2024年认定)企业,宇树科技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包括宇树科技在内的“杭州六小龙”,也壮大于杭州深厚的创新土壤。杭州提出,以“3个15%”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力之城——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5%以上、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要用于科技投入、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当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更多科技产品从杭州走向全球。
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央广网发 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
3月5日,由宇树科技全资持股的深圳天羿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就在两天前的3月3日,为了培育瞪羚企业,深圳市工信局印发《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构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发现和培育壮大机制,到2027年,累计培育瞪羚企业1000家、独角兽企业80家。深圳将联合头部猎头机构,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精确锁定具有“硬核”科技、爆发式成长潜力的企业和项目,并给予金融、人才、创新等方面的支持。
随着更多、更大的支持不断出炉,更多的瞪羚企业,将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