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 633字
01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包括具身智能在内的未来产业。杨华勇委员对此印象深刻,认为AI将更广泛赋能各行业。
02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部分,全国各地加快推动其发展,浙江已印发相关实施方案。
03杨华勇委员提出,人形机器人应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如养老护理、教育等,走进寻常百姓家是未来趋势。
04为推动国产人形机器人发展,关键在于统筹技术攻关与市场培育,打造“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
05政府、企业、学校、金融机构等需共同发力,将实验室创新成果转化为满足实际需求的批量产品。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杨华勇委员 通讯员 顾平 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一个新词——具身智能。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 等未来产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杨华勇对报告中的这段话印象深刻,“面向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导向,AI将更全面、更广泛地赋能千行百业。”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一系列现象级应用成为全民热议焦点。对此,在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的杨华勇委员深有感触:“人形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部分,也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进入人类社会的最好媒介,大家对其未来的发展和应用给予了很高的期待。”
杨华勇委员提到,全国各地都在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以浙江为例,去年9月就印发了《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前瞻布局全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从长远来看,应当探索更多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如养老护理、教育、娱乐、救灾、工业等。”杨华勇委员表示,充分发挥人形机器人在各领域的作用,走进寻常百姓家,服务更多群体,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如何进一步推动国产人形机器人“开花结果”?杨华勇委员认为,关键在于统筹技术攻关与市场培育,打造 “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大力支持科创头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政府、企业、学校、金融机构等一起发力,尽快将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批量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