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颈龙类(蛇颈龙亚目 Plesiosauroidea)是有长脖子的海生爬行动物,曾经遨游在距今2.15亿至0.66亿年前的中生代地球海洋之中。通过大量的化石,古生物学家对于蛇颈龙类的身体构造已经相当了解了,但是基于骨骼却很难还原它们的表皮,也就无法真实复原它们的样子。
图注:在海洋中游泳捕食的蛇颈龙类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捕食中的蛇颈龙,图片来自网络
一项新研究让蛇颈龙类的外观变得清晰起来,靠的是对于一具在博物馆库房中吃灰几十年的古老蛇颈龙类化石。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古生物学家更准确的重建蛇颈龙类外貌,还可以解释它们如何在其生存环境中生活和移动。
研究论文名为《古生物学家揭开蛇颈龙类皮肤纹理几十年谜团》(Paleontologists solve decades’ old mystery about plesiosaur skin texture),发表在2025年2月的《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
被研究的这具化石今天保存在豪夫博物馆(Urwelt-Museum Hauff)中,编号为MH7,它的身世也相当传奇。古生物学家早在1940年就发现了化石,位于在德国南部霍尔茨马登附近的一个采石场中,其几乎完整,长度约3.5米。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古生物学家害怕化石被战火毁坏,所以将其埋在了花园之中。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化石才被重新挖掘出来并存放在豪夫博物馆里,之前发现了脂肪结构的鱼龙类化石也保存在该博物馆中。
图注:豪夫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霍尔茨马登所在的位置,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保存在豪夫博物馆中完整的蛇颈龙类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2020年,在整理博物馆库房的时候,这具蛇颈龙类的化石才被重新组装起来。古生物学家在检查化石的时候,发现许多软组织得到了保存,真的是非常令人意外。研究人员在化石的尾部和鳍状肢上收集了指甲大小的样本,然后小心清理掉上面的矿物质。研究主要作者、瑞典隆德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米格尔·马克思(Miguel Marx)回忆第一次通过显微镜观察化石时说道:“真的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时刻!我看到了保存1.83亿年的皮肤,太震撼啦,而且几乎与先生动物的皮肤结构是一样的。”
图注:古生物学家米格尔·马克思,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从化石不同部分辨别出来的软组织,图片来自网络
分析表明,化石的皮肤出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组合,其尾部的皮肤是光滑的,鳍状肢上则有鳞片。在此之前,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蛇颈龙类全身的皮肤都是光滑的,就像已经灭绝的鱼龙类和现生的海豚一样。
图注:鳍状肢软组织的分析及细节,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海豚光滑的皮肤,图片来自网络
鳍状肢的后缘出现坚硬的鳞片,让古生物学家怀疑它们会用鳍状肢接触海底推动身体在水中行走,就像海龟那样。此外,古生物学家认为蛇颈龙类在捕食较大的鱼类或者头足类的时候,鳍状肢会插入海底起到固定作用。除了鳍状肢上的鳞片,蛇颈龙类身体其他部分的皮肤则很光滑,可以有效的减少阻力,让它们游得更快!
图注:蛇颈龙类的皮肤组合更像绿海龟,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身体接触海底捕食的蛇颈龙类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该研究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蛇颈龙类属于活跃的游泳者,会高效的利用鳍状肢在海洋中游来游去,而不是经常性呆在海底。而且作为唯一发现有鳞片的标本,化石也只能代表该物种及近亲物种有这样的结构特征,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蛇颈龙类都是这样,因此还需要更多的化石材料以及相关的遗迹化石作为支持。
图注:蛇颈龙类(目)其实是多样性很高的家族,图片来自网络
PS:MH7并非第一具保存了软组织的蛇颈龙类化石,目前发现的类似化石还有7具,但是由于担心研究会对化石造成破坏,许多博物馆宁愿把化石锁在库房里也不愿意拿出来研究。对于MH7的研究也成为首次对蛇颈龙类软组织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参考资料:
Lindgren, Johan; Sjvall, Peter; Thiel, Volker; Zheng, Wenxia; Ito, Shosuke; Wakamatsu, Kazumasa; Hauff, Rolf; Kear, Benjamin P.; Engdahl, Anders; Alwmark, Carl; Eriksson, Mats E.; Jarenmark, Martin; Sachs, Sven; Ahlberg, Per E.; Marone, Federica; Kuriyama, Takeo; Gustafsson, Ola; Malmberg, Per; Thomen, Aurélien; Rodríguez-Meizoso, Irene; Uvdal, Per; Ojika, Makoto; Schweitzer, Mary H. (2018). "Soft-tissue evidence for homeothermy and crypsis in a Jurassic ichthyosaur". Nature. doi:10.1038/s41586-018-0775-x.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图片来自网络及论文,侵删
下一篇: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