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在习惯将小米归类为“互联网思维的手机厂”,它其实早已经悄悄变身成一个正面迎战芯片高地的硬核玩家。
最新财报里,1113亿元的季度收入、同比47.4%的增长,以及109亿元的净利润,几乎让所有“只会性价比”的老印象彻底作废。
而这背后,一个更重要的信号出现了:卢伟冰亲自把话说透——小米芯片战略,将从最难啃的旗舰SoC芯片入手,接下来是5G基带。
是的,小米不是从外围做起,而是直接切入最核心、最烧钱、最需要技术积淀的两块——旗舰芯片和通信基带。这和友商“先外围、再过渡、慢慢集成”的路径截然不同。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次不走寻常路的豪赌。成功,意味着小米将拥有真正自主的技术护城河;失败,也可能是烧掉几年心血。
但从现阶段来看,小米的思路并不盲目,玄戒芯片先搭载在智能手表上,完成基础通信能力的闭环——4G eSIM已经落地,这意味着它已经完成了蜂窝通信的全链路自研设计,为迈向5G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为什么5G基带这么关键?
它不仅是智能终端“连接”的灵魂,更是国家战略安全的敏感核心。
过去几年,中国厂商在芯片制造能力上突飞猛进,但在基带上始终被高通等巨头“卡着脖子”。
小米选择切入这一点,其实就是在用行动告诉市场:它不仅要做设备,也要在关键技术节点上拥有发言权。
而更关键的是,卢伟冰明确表示:哪怕玄戒芯片不会大范围铺开用在所有产品上,也要坚持做旗舰芯片,坚持自研路线,并与高通、联发科长期并存。
这不是封闭,而是一种兼容并蓄的“全局策略”。
很多人会疑问:小米做芯片真的来得及吗?会不会像当年的澎湃S1一样浅尝辄止?
这次不一样。从小米手表上的玄戒T1到正在攻克的5G Modem,每一步都是在关键应用上落地,不再是实验室成果炫技,而是真正贴近用户、贴近市场的实用技术。
而且不同于十年前的资源匮乏,如今的小米在资金、人才、生态上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完整护城河。
从产品线的战略部署来看,小米不是孤注一掷,而是有节奏地推进——旗舰芯片打底,通信技术跟进,自研与合作平台并存,稳中有进。
这场芯片硬仗,既是小米迈向真正技术企业的试金石,也是在国产科技自立道路上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而玄戒O1的亮相已经说明小米做到了。
等未来某一天,我们用上一台从芯片到系统、从连接到体验都由国产技术构建的旗舰手机时,也许我们才会真正理解:为什么小米要从最难的地方开始。
你怎么看小米这步棋?欢迎评论区聊聊,国产芯片要突围,靠的不止是勇气,更是战略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