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与应用指南(通用版)
报告共计:184页
《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与应用指南(通用版)》由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编制,聚焦智能时代学生AI素养培养,涵盖技术趋势、素养框架、应用场景及实践路径,旨在帮助学生适应AI驱动的社会变革,成为人机协作的“超级个体”。以下从核心逻辑、素养框架、技术应用、行动指南四方面总结核心内容:
一、智能时代的核心特征与生存逻辑
当前智能时代以深度学习、大数据、跨界融合为技术底色,呈现出产业智能化转型加速、劳动力市场重构、伦理挑战凸显等八大特征。在此背景下,“适者大成”成为核心生存法则:技术迭代要求学生从知识记忆转向能力建构,例如ChatGPT等AI大模型颠覆内容生产模式,倒逼学生掌握提问艺术与批判性思维;跨界融合催生“AI+专业”复合人才需求,如医学与AI结合的精准医疗、金融与区块链融合的DeFi模式。达尔文主义在智能时代演变为主动预判趋势的能力,如字节跳动从算法推荐到AIGC生态的进化路径,启示学生需关注行业趋势,提前布局技能储备。
二、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构建
指南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素养框架:
- 知识维度:涵盖AI基础知识(发展历程、术语)、主流技术(大模型、智能体、AIGC)及典型应用(个性化学习助手、智能学业预警系统)。
- 能力维度:强调AI赋能智慧学习(如SmartPBL项目化学习)、智慧人生(科学锻炼、情景体验)与创新创业(跨学科融合、商业计划生成)的能力。
- 素质维度:包括求知向新的探索精神、聚力向融的合作理念、守正向善的伦理担当,要求学生在技术应用中坚守隐私保护、算法公平等伦理准则。
三、人工智能技术的多元应用场景
指南结合教育场景深度解析AI应用:
- 学习赋能:AI学伴提供实时答疑与情绪支持,知识管理工具(如腾讯ima知识库)实现文档解析与图谱构建,VR/AR+AI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如虚拟化学实验室、长征虚拟行军)。
- 生活与职业发展:AI赋能科学锻炼(生理数据监测、个性化运动方案)、审美体验(AI绘画、音乐生成)及人生导航(职业规划模拟、决策支持),例如通过AI模拟不同职业选择的人生轨迹,辅助学生制定“AI+专业”发展路径。
- 创新创业:AI辅助市场分析(如校园外卖用户画像)、技术路线设计(Python代码框架生成)、项目管理(甘特图与风险预警),并提供路演展示支持(如数字人分身、动态数据可视化)。
四、素养提升路径与实践建议
指南提出四大行动策略:
1. 构建T型能力矩阵:在核心领域(如编程、设计)深耕专业深度,同时掌握Python、低代码平台等AI工具,理解技术伦理。
2. 培养敏捷思维:采用MVP(最小可行产品)模式验证创意,将失败视为数据反馈,如AlphaGo通过自我对弈迭代策略。
3. 人机协作与伦理实践:善用AI提升效率(如律师用LegalTech处理文书),同时警惕技术依赖,在学术场景中确保核心内容原创性,避免算法偏见。
4. 工具应用与安全规范:推荐豆包、Kimi、讯飞星火等AI工具,涵盖对话、写作、数据分析功能,并强调数据隐私保护与合规使用,例如不输入敏感信息、验证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
总结
指南以“适者大成”为核心理念,强调在AI时代,学生需以技术为桨、人性为舵,在掌握AI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守护人文价值,最终成为兼具创新能力与伦理担当的智能时代弄潮儿。通过“知识建构-能力提升-伦理实践”的系统化路径,学生可实现从“工具使用者”到“人机协作主导者”的跃迁,在智能浪潮中把握发展机遇。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