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
宝树,科幻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常务理事,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西安市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等。著有《观想之宙》《时间之墟》《七国银河》等九部长篇小说及《我们的科幻世界》《美食三品》等多部中短篇作品集。主编科幻选集《科幻中的中国历史》《未来亲子档案》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日等十余种外文出版。屡获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科幻星球奖等奖项,入围2023年日本科幻星云赏海外长篇部门,2024年雨果奖短篇小说单元等,获2024年马德里“另一种光”文学节谢里丹·勒法努幻想文学奖。
日前,2025少儿科幻大会在哈尔滨隆重举行,第六届少儿科幻星云奖获奖名单在大会上揭晓。我省科幻作家宝树的科幻小说《猛犸女王》、刘芳芳的科幻小说《倒着生长的星球》荣获“2024年度中长篇小说银奖”。
少儿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科幻活动家、少儿科幻理论家董仁威联合刘慈欣、杨鹏等科幻界重要人士于2020年发起并共同创立的公益奖项。第六届少儿科幻星云奖设置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影响力作家、评论、新星、编辑等6种单项奖。
6月11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对获奖作家宝树进行了专访。刚一进入宝树的工作室,记者就被满屋子的书架所震撼,宝树工作室俨然成了一个图书馆,其间装点着史前巨兽沧龙、巨犀的摆件。书架顶上摆放着一排排历年获得的奖杯。往年,宝树有多部作品曾经获得或入围重要奖项,比如《时间之墟》获得2014年的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和网络文学双年奖铜奖,《美食三品》入围2024年雨果奖最佳短篇单元,且荣获2025年春风阅读榜最佳新锐作品……
就在这间“私人图书馆”中,我们与宝树展开了一场对话。
>>关于个人
华商报:你是如何接触到科幻文学并走上科幻创作之路的?你曾就读于北大哲学系,并赴比利时深造哲学,这段学术经历如何塑造了你的科幻创作思维?
宝树:我从小就是科幻迷,大概10岁起就喜欢看科幻小说,从中小学时代一直到大学时代,阅读科幻小说都是我的喜好。网络兴起之后,自己也开始尝试创作,慢慢地走上了职业创作道路。
后来大学读哲学,确实也和爱好有共通之处。哲学和科幻二者有一点相通的地方,都是出于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想了解一些远离现实的根本问题。比如说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意义、意识是怎么产生的等等。在我看来,哲学是以理性思维的论证手段去思考,科幻则是借助科学知识,通过更多想象进行艺术推演。
有些学术思想虽然不能通过小说直接去反映,但会加深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会给我们一个新的维度去思考,比如像时间、宇宙本源等问题。哲学也能帮助你打破一些生活中的惯性思维,让你得到一些新的启迪,并反映在作品中。
华商报:你出生于四川、成长于浙江、求学于北京、曾旅居武汉、现居西安,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对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宝树:肯定是有影响的。比如你在一个地方居住,对这个地方比较熟悉,创作的时候就会拿这个地方去当做写作背景,或者去找一些灵感,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小时候住在四川大山里,虽然记忆比较模糊,但那种森林的神秘幽暗以及贴近自然的感觉,一直让我着迷。前几年我有一个作品叫《成都往事》,就是以成都历史为背景创作的,有很多当地的元素,像三星堆、五块石、张献忠等。浙江同样对我的创作有影响,江南小城烟雨蒙蒙,我的一些作品,就是以海盐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
我来到西安已经十年了,这也是一个让我非常有认同感的地方。我的有些小说主角就设定为西安人。西安历史悠久,这是很让我着迷的一个点。我一直在构思一个以秦始皇陵为背景的科幻小说,虽然现在没有完全想好,但我肯定会有这样的一个作品,肯定要以西安为背景写这样一部小说。
>>关于作品
华商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时间、文明等宏大主题,像《时间之墟》中循环往复的时间设定极具想象力,构建了一个时间无限循环的世界,刘慈欣评价其“让人重新思考时间与社会”。能否分享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
宝树:关于《时间之墟》,我认为最有意思的在于时间循环这个设定,当然这个概念不是我发明的,很多年以前美国作家率先提出这个概念,然后传到世界各地。近几年,时间循环类的影视作品也非常火爆,比如《忌日快乐》《明日边缘》《源代码》《开端》等等,都是以时间循环为背景的。
但在《时间之墟》里,我对时间循环有了一些新的设定,也就是说时间发生了循环,但每个人的意识都不循环,所有人都困在这个时间循环里,他们的意识记得这个循环中的每一件事情。那么,这个世界因为每个人都有过去的记忆,所以互动就变得非常复杂,也非常有意思。设想一下,在一个时间循环的世界里,人类的意识、记忆、精神在不断地发展,世界会有一种新的方式进行演变,所以这个小说花了很多的时间,很长的篇幅推演这个过程。
华商报:你的短篇小说《美食三品》入围了2024年雨果奖,作品通过美食隐喻科技与人性的关系。这个故事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宝树:我是个喜欢美食的人,但很多好吃的东西,要么吃不起,要么根本吃不到。所以我会想象怎么能吃到这些。一般人会假设只要发了大财就可以,而从科幻角度想象,如果有个办法能够读取享用过这些食品的人的脑电波,不就有了同样的体验了吗?于是,《美食三品》诞生了,它有这样一个设定,就是有一种能够接收别人吃东西时所产生的脑电波的机器,然后这个机器会把脑电波再传到我的脑海里,这样我就能享受到同样的食物。因此也出现一种新的职业——佐餐师,他们专门去吃各种美食,把自己的脑电波传给其他人,这样别人也都可以享受到这些美食了。
当然,科幻小说并不是爽文,要有一定的哲理,所以最后,我设定有人想通过这种机器获取爬行动物的脑电波,享受动物捕猎和撕咬猎物的快乐,而人类也沉浸在这种快感中,自己也变成动物,很惊悚的一个结局。其实,我想讲述的是技术和欲望的隐喻关系——如果说我们用技术去满足欲望,那么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最终会被这些欲望所吞噬。
华商报:在《猛犸女王》里构建了史前人类与猛犸象和谐共生的场景,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除了环保理念外,还有什么值得读者特别注意的?
宝树:以前看书和纪录片,觉得很好奇,原始人和猛犸象这样巨型的动物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除了捕猎之外,是不是还会有共生的一种新方式?比如驯养?这个故事慢慢就诞生了。
小说中假设,如果原始人能够驯养猛犸象,就会让它发挥很多种作用。比如可以拿它当运输的工具,作为商队在各个地区之间运输大宗的商品,但另一方面,猛犸象又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武器,可以用来发动战争,因此,当原始人中有人掌握了猛犸象群,是用来进行贸易维持和平,还是用来进行战争,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这与现实是相似的,当人类掌握一种很强大的力量时,做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小说里,猛犸象被贪欲越来越大的部落首领用来发动战争,摧毁别的部落,最后他把猛犸象赶到不适合生存的森林里,猛犸象没法适应,加上被当地部落伏击,就死光了。这里隐喻的就是,如果人类贪欲过于膨胀,把某种技术力量随意滥用的时候,最后可能毁灭的就是自己。
华商报:在你看来,少儿科幻作品与成人科幻在创作理念和写作手法上有何不同?
宝树:我觉得成人科幻中,可能有很多内容都不太适合少儿去阅读,要么读不懂,比如职场龃龉,要么有一些少儿不宜的内容,比如暴力等。但我们又要承认,成人科幻作品有一个很重要的核心,就是它和少儿科幻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一回事。只是成人科幻用的是更复杂的语言、更高深的科技描述,而少儿科幻上可能写的会相对简单一些,但对于自然的好奇心表达,以及人性中最基本的东西,两者是相通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少年读者可能比一个成年人更适合读科幻作品,孩子会很认真地去思考里面的故事。所以说,我们在给少儿写科幻作品时,在一些设定上要相对要简单一点,简化一点。但我们必须尊重少儿读者,把最有意思的想象拿出来献给他们。
华商报:你认为科幻文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它是否还承担哪些社会责任?
宝树:科技会带给我们很多的可能性,但这些可能性本身是空洞的、抽象的,只有通过科幻的想象,我们才会发现这些可能性将会如何关联并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在宇宙中生活的可能,比如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最初都通过科幻体现出来。这个科技与生活之间的中介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要说社会责任,我觉得不用那么严肃,因为科幻作品毕竟是一个想像的小说,也是娱乐的文体,不应给太多的束缚。这可能反而限制我们的想象力。
>>关于未来
华商报: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蓬勃发展,你如何评价当前科幻的创作生态?在您看来,中国科幻文学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宝树:现在的科幻生态确实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愿意刊载科幻小说的杂志越来越多了,还有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等等也很多。从事科幻写作的作者也很多,其中还有些是年轻人。
关于科幻作品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觉得还是比较多元化的。一方面,因为科技已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所以用科幻的手段去对于现实进行描摹和思考,这种创作会越来越多,成为一个主流。还有一个趋势就是科幻会与其他类型文学结合,比如你可以用一些科幻的元素,和推理小说、奇幻小说、恐怖小说、历史小说等结合。此外,我认为今后的中国科幻作家可能更多地会从中国本身的历史和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和资源。科幻本来是个舶来品,受西方的影响非常深,所以早期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以西方式的背景为前提的,但将来,随着中国科幻的发展,会出现结合中国文化的一些科幻作品。
华商报:对于喜爱您作品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你有什么寄语?
宝树: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没有你们,我不可能走这么远。当然我也很惭愧,因为我觉得我的创作还有很多地方不到位,所以继续努力,希望创作出更多大家喜爱、也更让时代记住的作品,不辜负大家的期待。
华商报:你是否有新的创作计划?能否透露一些新作品的方向和亮点?
宝树:我今年还有两本书要出版,有一本叫做《你已生活在未来》,这是一部科幻小说集,包括这几年我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作品,也包括一些还没有发表的新作,是以未来科技对生活的改变作为主题的;还有一本书叫《天下祭司》,这部小说是以玛雅文明的衰亡为主题的,是一部20多万字的历史科幻小说。
总之,我期待自己能写出一些别人没有写过的、比较独特的、有自己意境特点的作品,也希望自己的创作能更上一层楼。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李振